比特币:虚拟货币交易的可保护性分析:比特币财产属性应受到法律保护

虚拟货币交易中,虚拟货币的法律可保护性以及虚拟货币的交易本质影响着合同效力的认定,进而决定着交易行为能否受到法律保护。基于对2013年《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及2017年《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的不同理解,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确存在被认定为不合法物的风险,进而导致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相关的一切交易活动都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

近两年来,这种一刀切的认定思路得到改观,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私人间对虚拟货币的持有及合法流转依然能够得到法律保护,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也逐渐得到肯定。

认定思路二:

中国法律法规并未禁止私人对虚拟货币的持有及合法流转,私人间订立的未违反法律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不应认定为无效。且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不具有货币职能并不影响财产属性的认定,应受到法律保护。

菲律宾央行行长:菲律宾将继续积极监管虚拟货币:菲律宾央行行长迪奥克诺表示,菲律宾将继续积极监管虚拟货币。此前报道,7月底,迪奥克诺表示,该行已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究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行性和政策影响。不过他表示,还没有看到数字货币的发展影响法定货币的需求。加密货币一直不仅仅属于资产本身,更多地依赖于支撑它的区块链技术。[2020/10/8]

深圳国际仲裁院首次进行突破性认定

2018年11月,深圳国际仲裁院在一比特币仲裁案中对比特币的法律属性及比特币交易合同的有效性进行了明确,具有标杆性的意义。

该案中,争议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约定以BTC、BCH和BCD等特殊类型物进行支付。对于《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问题,仲裁院认为,“包括《94公告》在内,并无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当事人持有比特币或者私人间进行比特币交易,而是提醒社会公众注意有关投资风险。比特币、比特币现金等只是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但并无法律法规禁止其成为私人间交付或流转的客体。”此案中,《股权转让协议》所约定的内容为两自然人之间的还款义务,并不属于《94公告》所限制的交易活动,如代币发行融资行为,更不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等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双方基于真实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

公告 | Zaif公布虚拟货币被盗中门罗用户获得赔偿的报告:据crypto.watch消息,近日,运营虚拟货币交易平台“Zaif”公布了因Zaif黑客行为导致虚拟货币被盗的用户获得补偿的后续报告。关于门罗币的赔偿,MONA相当于盗窃金额的60%,其余40%以日元换算为1 MONA = 144.548日元。到11月30日为止,准备对应使用户的账号中的MONA和日元的余额成为正确的数值(关于门罗币的盗窃损害,将赔偿MONA的60.3%和1 MONA的剩余39.7%=相当于日元的144.548日元。1 MONA = 144.548日元转换的基础是在10月9日9点采用了bitFlyer和bitbank市场价格的中间值)。这次没有关于比特币和比特币现金用户因盗窃损害赔偿的公告。但是,10月10日Zaif宣布计划返还与盗窃金额相同金额的BTC、BCH。[2018/11/23]

另外,仲裁院对比特币的财产属性予以认可。认为,比特币不是法定货币,并不妨碍其作为财产而受到法律保护。比特币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和控制,具有经济价值,能够给当事人带来经济方面的利益。

日本警察厅和Bic Camera合作,签订关于对非法使用虚拟货币解决方案的协议:日本警察厅和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Bic Camera等签订协议,在客户的虚拟货币非法使用等网络犯罪发生时共享信息。据警察厅介绍,这是首次与用虚拟货币作为结算方式的商家合作进行合作。KOJIMA、Sofmap公司也参与了协议。除了虚拟货币以外,公司方面掌握了非法访问导致的会员积分的擅自使用等可疑交易的情况下,也将向警察厅举报。该厅为了防止损失扩大,除调查外,还就安全问题提供咨询意见。Bic Camera公司川村仁志副社长指出,由于支付手段多样化导致非法使用的风险增加,并表示“为减少犯罪,我将促进与警察局的信息共享”。[2018/2/6]

“标杆性”作用延伸至其他司法实践

CNBC提醒投资者小心一些利用虚拟货币热潮的公司:最近许多原本与区块链和虚拟货币毫无关系的公司企图利用虚拟货币的热潮,突然宣布要进入虚拟货币市场,或者将公司名称改变得看起来与区块链和虚拟货币相关。CNBC报道称,例如长岛冰茶公司在表示将关注区块链技术并改名为长岛区块链公司后,其股价从2.44美元上涨了三倍,达到了8.42美元。CNBC提醒投资者要小心这些公司,谨慎投资。[2017/12/22]

本案中,关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尤里米虚拟货币买卖合同是否依法成立并生效的问题,我们在一二审判决中清晰的看到了两种认定思路的博弈:

一审法院将虚拟货币视为不合法物,否定了对涉案标交易行为的法律保护,进而认定当事双方就尤里米虚拟货币达成的买卖合同无效。

但二审中,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审判决予以推翻,认为被上诉人与上诉人约定以140万元的价格购买14000颗尤里米,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买卖合同依法成立、有效。

一方面,双方之间买卖同作为虚拟货币的尤里米的行为不属于《94公告》限制的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尤里米亦不具有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非真正意义的货币,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购买商品。

另一方面,尤里米能够作为买卖合同的标的物。根据《通知》,本案尤里米虽不能作为货币使用、与法定货币进行兑换,但不可否认的是尤里米等虚拟货币作为特定虚拟商品在无法律、行政法规予以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可被接受的公民个人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依法使用货币购买并持有,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能开展与尤里米相关的业务并不能推定国家禁止私人正常交易尤里米虚拟货币。关于尤里米是否有交易价值的问题,尤里米市场价值波动较大,对交易时间、交易量的判断,目前没有统一、确定的标准,它依赖于交易主体的知识、经验、偏好,并与市场交易行情密切相关,但以上特点并不妨碍其可以成为公民交易的标的物。

虚拟货币交易不受保护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不难看到,虚拟货币交易行为能否受到保护需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虚拟货币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可保护性;

第二,虚拟买卖行为是否属于《通知》、《94公告》所限制的非法发行代币及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等违法行为。

在上文介绍的第一种认定思路下,这两个问题并没有被明确的区分开来,虚拟货币通常被视为不合法的物,与虚拟货币有关的一切交易行为均被视为非法融资等违法行为,进而否定了合同的效力及其受法律保护的可能性。

但在第二种认定思路下,尽管我国法律尚未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进行明确的法律定性,但其财产属性已逐渐得到认可,因此虚拟货币能够作为《合同法》上的交易对象而受到法律的保护。

同时,这一认定思路将现有政策所限制的行为与没有明确禁止的行为进行了区分。事实上,《通知》与《94公告》的意图主要在于提醒社会公众注意有关投资风险,文件中并没有明确禁止私人对虚拟货币的持有及合法流转,对于私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法院在司法认定中会交易行为进行更深入的辨析,以确定交易行为的本质,只要其交易行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基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订立的的虚拟货币买卖合同的效力便能够得到法律的确认。

当然,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第二种认定思路尚未形成气候,实践中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虚拟货币交易能否得到法律的保护无法给出绝对肯定的答案。对投资者而言,依然要警惕交易风险,谨慎投资,避免无法维权的现象出现。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0ms0-1:22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