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链新,作者:陈刚
近日,建行在其手机银行App中开放针对普通用户的央行数字货币钱包。
不过,当很多人兴奋地想要去尝鲜时,却发现这个功能在上线一个多小时后就关闭了。建行方面对此回应称:这是技术研发过程中开展的相关功能测试,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目前本次测试已结束。
建行上海分行推出“数字人民币”+“龙支付”+“惠市宝”本地方案:金色财经报道,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在上海宝山推出“数字人民币”+“龙支付”+“惠市宝”本地金融组合方案,通省去了不必要的环节,供应方和采购方各环节信息更加对称、线上结算交易的综合成本更低。(上海宝山官方公众号)[2021/9/1 22:53:02]
虽然空欢喜一场,但也意味着DC/EP又近了一步。据《链新》此前报道,目前已知的本次建行开通测试的地区包括苏州、深圳、石家庄、上海、广州、郑州、云南文山、浙江诸暨、安徽芜湖、山西临汾、江苏南通、河北唐山等地,覆盖地区远超此前披露的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和冬奥会场景试点范围。
不过,DC/EP离大规模正式落地恐怕还为时尚早。8月3日,央行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指出,上半年“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顺利启动”,下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意味着至少在2020年内仍处于研发测试阶段。也有人根据DC/EP在冬奥会场景进行封闭内测试点来推测,至少在2022年冬奥会之前,DC/EP还不会大规模铺开。
建行原董事长王洪章:应对Libra等数字货币挑战的最好办法就是创新制度:5月15日,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王洪章发文指出,应对Libra等数字货币挑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创新制度,来巩固中国已经取得的在数字支付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我国本来依靠移动支付的便利,换道超车赢得了领先,但是现在Libra也存在再次换道超车的可能性。不能以阻止技术发展的方式规避可能的风险,让美国的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货币体系,能够威胁甚至超过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这两个已经取得全球移动支付领先地位的中国机构。应当鼓励创新,尤其是鼓励支付机构、跨境支付机构大胆创新,为此,应该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政策扶持,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2020/5/15]
央行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专门小组,针对开发法定数字货币进行研究,至今已有6年时间,但目前仍处于小范围的内测试点。央行谨慎低调的背后,DC/EP大规模落地还有哪些障碍?在技术支撑、运行机制、风险防范、监管等方面临哪些挑战?
动态 | 建行广西分行:积极参与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近日,建行广西分行已为2个试点企业客户,通过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完成了融资申请、链上报关单核验、银行审核及线下融资发放、融资结果登记等全流程操作。这标志着该行的试点工作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业务办理已具备了实操条件。
下一步,建行广西分行将进一步加快广西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的试点和应用推广,持续开展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跨境金融等领域的创新,不断丰富产品和服务,为广西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中国金融新闻网)[2019/11/26]
真实流通环境的安全、效率考验
去年9月,央行行长易纲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介绍DC/EP时表示:“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表,我觉得还会有一系列的研究、测试、试点、评估和风险防范,特别是数字货币如果跨境使用,这里面还有反、反恐融资、反避税天堂和‘知道你的客户’等一系列的监管要求。”
动态 | 交行与建行签署区块链贸易金融合作框架协议:据金融时报消息,近日,交通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在沪签署区块链贸易金融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对方视为己方在区块链贸易金融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积极开展区块链贸易金融合作。[2019/5/29]
也就是说,在DC/EP大规模流通前,还需要在“硬件”、“软件”两大层面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技术方面,央行相关人士此前多次提到,DC/EP不预设技术路线,也不一定要采用区块链技术。据了解,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了不同的技术路线,最后会择优而选用。有专业人士向《链新》指出,DC/EP经历6年的研发长跑,经过修订、开发、测试、运行等各环节,想必技术本身已经趋于成熟,毕竟已开始在苏州、深圳等地的特定场景试点应用了。
人民网:建行成立国有银行首家金融科技公司:据人民网消息,4月18日中国建行在上海成立国有银行首家金融科技公司。公司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当前科技热点。[2018/4/18]
不过,相比目前封闭内测的“真空”环境,未来大规模流通的真实场景在支付清算的高并发、安全性方面提出了几何级的挑战。比如针对零售支付场景,前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认为,至少要达到每秒30万笔的高并发需求。
更大的难题是,真实流通场景中的应对方案是无法“实战演习”的,只能通过假设条件下的压力测试预演和试点范围不断扩容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注定DC/EP的内测试点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另一方面,正如区块链存在“去中心、安全性、高性能”难以兼得的三角难题,DC/EP同样需要在支付清算的安全性、风险监管的严密性与结算的效率、成本之间做出有效评估与合理取舍。
正因为此,央行对数字法币高度重视、积极研究,但一直谨慎低调、稳扎稳打,相比普通公众的跃跃欲试,央行始终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冷静,甚至是克制。
双层运行体系下与电子货币的矛盾
在“软件”方面,北大经济学博士、知密大学创始人刘昌用认为,DC/EP落地存在四大方面的障碍。
一是与对利益的调整。推进DC/EP,显然是有利于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新经济形态的,但是对于传统金融,特别是参与货币创造的银行体系会造成利益的损失。因此,DC/EP的落地程度还要取决于利益的博弈。
二是对金融安全以及数字货币管理能力的挑战。如何在保障金融稳定和防止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发挥数字货币的优势,这是一个难题,比如匿名性与金融风险的问题。
对此,DC/EP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可控匿名”,既像现金一样保证了高效流通和个人信息保护,监管部门又可通过“后台实名”来开展反、反恐怖融资等监管活动。
第三个障碍是国际竞争激烈,各国之间相互制衡。在中国推动DC/EP的同时,其他国家的数字法币体系也在积极推动,同时还有像Libra这种名义上超主权,实际却带有明显主权偏好的新型数字货币的挑战。
第四个障碍是会给中国货币体系带来复杂的变化。据央行方面此前披露,DC/EP采用双层框架,即央行先把DC/EP兑换给商业银行等运营机构,再由商业银行兑换给公众。DC/EP对标M0,短期内不触动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和流通功能。但在两种货币并行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双层框架的稳定性?
如果双层框架最终走向单层,要么传统电子货币占据上风,DC/EP被“雪藏”起来,逐步退出市场流通,这就意味着DC/EP发行失败;要么DC/EP供给充足,这就极大地触动商业银行利益,还可能导致央行对货币金融的过度管控。
对于这一点,王永利则提出疑问:按照DC/EP替代M0的定位,就意味着货币总量的95%以上依然保持现行的电子货币模式。DC/EP仅仅替代现金,而不是替代所有货币,其实际作用和价值到底有多大,投入产出的优势在哪里?现行的电子货币体系是否稍作改进就可以发挥类似作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DC/EP如何控制使用范围与总量规模,才能不对存款形成冲击,又能充分发挥作用?
他认为,如果DC/EP严格控制在M0范围内,并不会对银行与支付机构的存款及支付业务产生多少冲击。但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双层运营体系似乎没有任何必要,完全可以考虑实施央行一层运营体系,允许社会主体直接在央行平台上注册和办理收付。
总之,货币体系的变革影响极其广泛和深刻,必须非常小心谨慎。DC/EP能否顺利推出,根本上取决于其本身的吸引力与实际功效,如对整个经济体系有无冲击、国家是否对技术和运行有信心、公众是否对其安全性和便捷性认可等。
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看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以及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而与发不发行DC/EP关系不大。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