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开发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竞赛正在加快。最后一个信号是中国国家主席发出的,他公开表示需要在区块链上投资公共资源,这将成为未来的核心技术。国家主席宣布后,中国市场一片欢腾,这促使自从天秤座项目(Libra)开始以来就一直受到西方当局抵制的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对所谓的中国赶超现有的数字货币技术发出了警告。
CBDC是一种新型的法定货币,它将扩大公众对央行账户的数字访问权限,目前仅限于商业银行。因此,该工具将把银行存款的数字性质和日常交易中现金的传统优势结合起来。
但是需要仔细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这种情况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新货币会采用可以支付正利率的中央银行个人帐户的形式,还是像传统加密货币那样无息的匿名数字token的形式?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督促各国尽快引入“Travel Rule”立法:6月30日消息,全球标准制定者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各国当局需要对加密用户的身份进行快速检查,并督促尚未引入“Travel Rule”立法的国家尽快引入相关规则,FATF管辖区更应以身作则。”FATF的39个直接成员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和中国,但它也负责监督百慕大和塞浦路斯等较小司法管辖区的活动。
该报告指出,在98个接受调查的司法管辖区中,只有11个正在执行和监督被称为“Travel Rule”的有争议的措施。FATF的报告援引现已公开的2022年3月调查数据称,虽然四分之一本应通过法律的国家现在正在这样做,但大约三分之一的国家甚至还没有提出法案。[2022/6/30 1:42:2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的研究已经探讨了新成立的CBDC应具有的最佳货币和技术特征,具体取决于其流通的经济和银行体系。
光大银行分析师:各国央行对发展数字货币动机存在异同: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各国央行对发展数字货币动机存在异同。一方面,各国对数字货币及其背后金融科技技术可能引发金融变革感兴趣,并希望抢占数字货币尖端技术先机,避免货币主权旁落于缺乏必要约束的私营部门。另一方面,各国央行也存在差异,有的希望通过研究和利用数字货币技术提升金融交易效率;有的希望通过发展数字货币降低美元霸权对其经济的负面影响;而有的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希望推动国际合作与跨境支付。其次,数字货币具有诸多优点。有助于降低社会管理成本,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民众支付结算的便利性、安全性和交易效率,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日报)[2020/11/24 21:52:15]
事实上,支付工具的使用的突然变化可能造成特别严重的破坏,并在整个经济中产生非常不可取的副作用。因此,在“成功”引入数字货币之后,如果其他现有支付工具的使用低于临界阈值,它们可能会消失。例如,随着现金使用的减少,银行可以减少自动取款机的数量,企业可以拒绝接受现金——这一过程目前在瑞典处于发展的高级阶段。
金色晨讯 | G7财长会议:支持各国开征收数字税 FB无权创建货币 Libra测试网进行了第二次重置:1.G7财长会议:支持各国开征收数字税 FB无权创建货币。
2.美国财政部长:将对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实施非常严格的监管。
3.7月18日Libra测试网进行了第二次重置。
4.G7会议草案概要:稳定币必须符合最高标准的金融监管要求,必须解决监管鸿沟问题。
5.伊朗信息和通信技术部长:伊朗法律并未禁止加密挖矿业务。
6.比特币财产侵权纠纷案在杭州开庭宣判 法院确认比特币“虚拟财产”属性。
7.V神:中继注册燃烧机制是以太坊在隐私解决方面的关键一步。
8.日本或将成立一个类似SWIFT的国际性的数字币支付网络。
9.美国国税局正对未正确申报虚拟货币交易收入的人采取行动。[2019/7/19]
一般而言,经济运营商对匿名性和支付安全性有不同的偏好。现金几乎总是能保证匿名交易,而银行存款则可以满足安全性需求。匿名有它的价值,尽管与逃税有着无可争辩的联系,但并不总是需要对其进行怀疑。
动态 | 克里米亚将设立区块链大学以助各国逃避美国制裁:据塔斯社报道,克里米亚共和国区块链技术投资协会主席Roman Kulachenko表示,该公共协会已提议建立一所大学或课程,以推进区块链技术的知识的传播。如果这所大学成立,第一个收到帮助的国家可能是伊朗。[2018/11/17]
最近,就连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克里斯汀·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都表示,人们对不可追踪的支付工具有着不可抑制的需求,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保护消费者免受未经授权使用个人交易数据进行信用评分评估,以及其他形式的欺诈等问题。
根据不同的设计,数字货币可以满足匿名性和安全性的任何组合。例如,中央银行只能保证对其他用户的部分匿名,而不能保证对当局的匿名,这取决于相关事件,例如法院的命令或者甚至是对交易限额的设定。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各国监管机构没有用统一方式规范和监管加密货币:本周二(4月17日),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密货币和央行的报告。根据他们的研究表明,全球各国的银行监管机构并没有采取统一的方式来规范和监管加密货币。布鲁金斯学会特别指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中央银行都没有认真考虑拥有自己的加密货币。但另一方面,美联储、日本银行、加拿大银行、英格兰银行和欧洲中央银行的官员已经表示,他们正在评估央行电子货币的利弊。[2018/4/18]
如果CBDC采用token的形式,比如以可以允许未经验证的用户帐户访问的标准加密货币,或者以可在商店或网上购买的匿名支付卡的形式,则CBDC只能处理现金的不可追溯性方面。这些形式的CBDC显然会遭受与现金和加密相关的丢失和失窃的相同风险:物理(卡丢失)或数字(密钥丢失)。
假设采用不同的设计,设计一个每个公民经身份证验证后在中央银行开设的帐户,将复制(并优于)银行存款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数字货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金融系统,从而取代对现金或存款的需求。随之而来的问题不仅是现金可能消失,而且类似于银行存款的CBDC设计将迫使银行仅仅为了保持竞争力而提高存款利率。这将反映在贷款利率的提高上,从而引发企业信贷的非自愿收缩。根据经济体(或多或少地)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尽管家庭将受益于更高的存款利率,但银行的中间业务的下降也可能会减少投资,生产和就业。
如果发行带有利率的数字货币(CBDC设计中的小细节),可能会加剧银行脱媒。然而,利率不仅可以是正的(例如在存款帐户上),还可以是负的,在这种情况下,数字货币的价值将以比官方通货膨胀率快得多的速度被侵蚀,这可能是为了防止囤积和鼓励消费者支出。
最近几个月的大规模探索表明,中央银行正在为不像现金那样支付利息的CBDC开展工作,以保护银行系统免受潜在的灾难性后果的影响。这种政策选择将使现金成为数字货币的主要竞争对手。然而,与支持无现金社会的传统观点相反,淘汰现金有实实在在的代价,尤其是对于在发展中的经济体,即使代价比银行体系的脱媒更不明显。
最新数据显示,在使用支付工具方面,全球仍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 世界上一半被金融排斥的人口居住在南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占12 %,印度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占21 %,印尼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口占6%。这些国家合起来占全球人口的40%。
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全球金融数据中心(Global Findex 2017)的数据,生活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人们获得标准金融机构的服务最少。该地区活期存款账户的渗透率仅为14%。丹麦以100%的渗透率在世界银行排名第一。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边缘人群来说,获得银行账户的要求:拥有资金、政府签发的身份证件和居住证明,是一种奢侈。根据世界银行的同一份报告,有15亿人没有任何形式的身份证,其中大多数人居住在非洲和亚洲。其他被金融排斥的原因包括缺乏金融知识和生活在服务不足的农村地区。此外,超过2亿的中小微企业没有基本的银行账户和充足的资金。
此外,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金仍然占主要地位,包括支付薪金。 在印度,政府一直试图推动银行中介的发展,在2006年至2015年期间,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的价值仍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
在肯尼亚,现金仍占所有交易额的98%。尽管有75%的成年人通过移动设备使用金钱,但一项针对低收入家庭的调查发现,只有1%的支出价值和3%的交易价值是以数字方式进行的。
因此,政府加速尝试用数字支付系统取代现金,有可能使现有的货币缺口扩大到新的极端,有可能恶化无银行账户人士面临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实际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模拟中,当引入数字货币时,低收入家庭使用现金的时间往往要长得多。由于现金(与银行存款不同)不支付利息,如果CBDC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贷款下降,这些家庭将比富裕的储户承受更大的损失。
此外,如果数字货币逐渐使现金不再流通(如瑞典已经发生的情况),这些家庭将因失去首选付款方式而进一步遭受福利损失。
因此,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模拟中,储户成为主要的受益者,而现金使用者则成为主要的“输家”。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和政府必须仔细评估其对收入分配的潜在的倒退影响。
具有即时转账和新的数字货币等先进功能的银行存款具有增加储蓄,消费和投资的潜力,从而保证了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了经济刺激。它们也可能是从根本上解决逃税的关键。将CBDC视为可能造成长期影响的金融地震,也是值得考虑的,因为它们是一种破坏性技术。
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溢出效应的最佳解决方案,可能不是消除现金或银行的完全脱媒,而是建立一种“三向”金融系统,在该系统中,各种支付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平衡了所有经济参与者的需求。
原文由Consob(意大利公司和交易委员会)定量分析和金融创新部门的负责人Marcello Minenna撰写,由Bluemountain Labs团队编译,英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文转载请联系编译。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