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普华永道、投资公司ElwoodAssetManagement、另类投资管理协会AIMA联合发布了2021年度全球加密对冲基金报告。该报告概述了全球加密对冲基金的情况,对一些传统对冲基金进行了调查。
报告估计,2020年全球加密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量达到38亿美元,和2019年的20亿美元相比接近翻倍。其中,资产管理规模超2,000万美元的基金比例为46%,2019年则为35%。在接受调研的基金中,平均资产管理规模为4,280亿美元,和2019年相比增加了3,000亿美元。
美国1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51.7万人,为2022年7月以来最大增幅:金色财经报道,美国1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51.7万人,预估为增加19万人,前值为增加22.3万人。为2022年7月以来最大增幅。[2023/2/3 11:46:14]
在投资者类型上,高净值个体和家族办公室分别占比54%和30%,超过半数的加密对冲基金将投资门槛设在500万美元及以下,而平均投资门槛则为1,100万美元。
中信建投: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明显放缓 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10月3日消息,中信建投研报指出,2021年四季度,随着疫苗接种继续在新兴市场普及,全球生产对疫情的边际敏感程度下降,共振复苏依然是主题,但地区间、行业间分化,供给瓶颈仍得不到有效解决。展望2022年,全球经济依然面临很多挑战:疫情短期内无法根除,脉冲式冲击、周期性往复的局面或将延续;财政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复苏动力面临断档的风险;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新兴经济体面临压力;高通胀可能维持更长时间。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明显放缓,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财联社)[2021/10/3 17:22:17]
在基金策略、活动和交易方面,最常见的加密对冲基金策略是量化交易,其次为多空并用、长期多头和混合策略。
分析师:DeFi市场或在2021年与比特币一起经历牛市:加密货币分析师Alex Krüger刚刚发推文称,2018年,许多ICO代币在一年时间里遭遇了95%的下跌。在2020年,一些DeFi代币在一个月内遭遇了95%的下跌。2018年的大多数ICO都是局。许多2020年的DeFi代币实际上是很好的项目,但不幸的是,它们在狂热中被买入得太快了。市场可能已经接近底部,2021年应该会和比特币一起经历牛市。[2020/10/8]
大多数加密对冲基金交易比特币,其次是以太坊,莱特币,LINK,DOT和AAVE。
福布斯:美国国会在2019-2020年引入32项加密和区块链法案供审议:众议院议员和美国参议员在第116届国会提出了32项法案,其中12项法案涉及在潜在的恐怖主义,,人口和性交易中使用加密货币的问题;13项法案重点关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的监管框架和待遇;5项法提到案美国政府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方式;最新的两项法案涵盖了数字美元的概念。因此国会对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政策的关注似乎并不缺乏,已经超出了通常只有少数几个立法者知道的范围。(福布斯)[2020/4/28]
大约一半的加密对冲基金交易衍生品,但卖空已大大减少,2020年从48%降至28%。加密对冲基金还参与了加密货币质押,贷款和借款。
在管理方面,2020年,使用独立托管人的加密对冲基金比例从81%降至76%。董事会中至少有一名独立董事的比例从43%降至38%。使用第三方研究的加密对冲基金比例从38%上升到47%。
在地理位置方面,加密对冲基金往往与传统对冲基金位于同一司法管辖区,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开曼群岛(34%)、美国(33%)和直布罗陀(9%)。加密对冲基金经理最常去的地方是美国(43%),其次是英国(19%)和香港(11%)。
该报告显示,在传统对冲基金中,约有五分之一投资于数字资产。他们在对冲基金管理资产总额中投资于数字资产的平均比例为3%,其中超过85%的对冲基金打算在2021年底之前将更多资本配置到这一资产类别。
在尚未投资数字资产的对冲基金经理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证实,他们正处于计划投资或寻求投资的后期阶段(26%)。
就投资的主要障碍而言,监管不确定性是目前为止最大的障碍(82%),甚至那些投资数字资产的人也将其视为主要挑战。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数字资产的了解不足(64%)。
报告写道,今年的研究表明,目前有150至200个活跃的加密对冲基金。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五分之四是在2017年至2020年之间推出的。
去中心化金融在2020年实现了惊人的增长。从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去中心化交易平台上的交易量增长了超90倍。
数据显示,有31%的加密对冲基金使用去中心化交易所,其中Uniswap是使用最广泛的交易所,其次是1inch和SushiSwap。
报告表明,加密对冲基金经理仍然看好比特币。大多数预测价格在5万美元至10万美元之间(65%),另有21%的人预测价格在10万美元至15万美元之间。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