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未来城市思辨:元宇宙 未来还是已来?

2021年10月,扎克伯格宣布,将Facebook母公司名字改为“Meta”,大力宣传其“元宇宙”商业规划。“元宇宙”由这样一些关键词构成:在场、虚拟形象、个人空间、瞬移、可互操作性、隐私安全、虚拟商品、自然界面”。他宣称,元宇宙不仅将为所有现实中的生活场景提供在线的数字版本,而且还可以提供现实中无法满足的全新交互可能,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愿望和欲求。

批评意见指出,“元宇宙”的商业愿景存在诸多弊端:它让公司舍弃了原有的核心业务而走向了虚无的幻境;“元宇宙”的治理模式更值得怀疑:推特公司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公开称,“元宇宙”意在建立一个“异托邦”;甚至,“元宇宙”的技术基础也是一笔糊涂账:当人们将虚拟现实、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诸多信息技术热门领域全部与“元宇宙”建立关联时,“元宇宙”的热度和期望一再升温,却未能呈现出一条具体路径,以统合如此之多的技术领域。人们并不清楚,“元宇宙”究竟会否到来,将在何时到来?

元宇宙,一种“营销话术”

吴杰庄:未来的Web3.0发展要着力技术及产业应用才能释放价值:金色财经报道,香港立法会议员吴杰庄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今天我在北京与工信部就我今年两会提案“关于推进Web3产业发展的提案”进行交流。

我分别综合香港Web3.0政策、行业落地等经验分享情况。我在会上表示未来的Web3.0发展要着力技术及产业应用才能释放价值,所以下一步会在联动国家产业发展下推动香港Web3.0技术发展。

最后会议总结三点:

第一,要发挥好国家工程师及技术人才优势,推动技术发展

第二,要发挥好香港在资本领域优势

第三,要加强合作,产业化落地,利用好国家产业优势推动聚集香港的技术落地[2023/7/29 16:05:52]

11月23日,某知名歌手花费约12.3万美元购买了三块“虚拟土地”,“虚拟炒房团”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过,理性的人看到“几天疯涨1000倍”的“致富”神话,所感知到的却是几乎与电信无异的“套路”——现实土地的稀缺性,在“元宇宙买房”并不存在,却人为用“买房”类比,而制造出一种稀缺假象,从而抬高“虚拟土地”的价值。但仍有人乐此不疲。

Punk.Network将于北京·隆福寺举办“致未来设定”-《赛博涌现》NFT加密艺术展:据官方消息,Punk.Network将于2021年5月23日于北京·隆福寺文化中心 ——正式启动“致未来设定”-《赛博涌现》NFT加密艺术展。

据悉,此次展览囊括了多件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创作类型的油画、雕塑 、版画、新媒体影像 、装置 、声音 、CG,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的作品,跨时空的作品在同一空间交错共同展出,营造一种科学技术与历史文化并行的穿越感,打破时间、空间又统一于同一个世界的魔幻现实感,希望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时空与生命的思考。

现场将有参展艺术家:庞茂琨、李象群、景晓雷、WIZMAN、戴雨享、陈辉、秦璞、申洪飙、田晓磊、王家增、杨宏伟、钟飙、穆之飞、杨雪果、任哲、王晓勃、宿志鹏、王轶男、张文超、吉一玮、王立伟、黄箫、冯乐、

刘洋

观展地址:北京隆福大厦九层隆福文化中心[2021/5/22 22:32:16]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同月韩国首尔市政府的一则通告。该市政府宣称,将在2022年底前入驻“元宇宙”,通过一个新的平台,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文化服务,居民可在虚拟的市政厅中,和当地官员的虚拟化身见面,要求他们提供服务或向他们提出投诉。通告称,将建立首尔市在“元宇宙”中的“虚拟市政厅”,建构居民与政府机构“无接触的交流”。

巨丰投顾郭一鸣:未来要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的领域和范围: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表示,未来要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的领域和范围;同时,加大数字货币应用场景落地,更好地推动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此外,还需要多方总结和探索,统筹数字人民币和其他支付协调发展,更好地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新路子。郭一鸣认为,要想推动数字经济普惠模式,一方面,应继续发展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数字经济普惠模式的创新力度,更好服务于各方主体。(证券日报)[2021/1/26 13:30:13]

“元宇宙买房”和首尔市政府的构想貌似背道而驰。一方面,由商业公司推行的“元宇宙”,至今所呈现的,几乎成为“郁金香狂热”的翻版。这很难容许我们对“元宇宙”的未来抱有太大希望。另一方面,首尔市政府的计划试图将城市的公共功能复刻到网络上,从而赋予其公共价值。但这两条在公共价值上看似背离的道路,本质上殊途同归。正如彭博社评论所指,对“元宇宙”的应用与设想,目前都还只是“我们在物理世界中生活方式的数字摹本”。作为一个“摹本”,它势必将一些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以延续,浑然不顾这一“数字摹本”已丧失了过去赖以生存的物质性基础。

共为2020?|?ViaBTC&CoinEx创始人杨海坡:未来数字货币市场仍有很大的机会:金色财经现场报道,2020年6月21日,由金色财经主办的共为2020·区块链创新应用论坛在深圳拉开帷幕。ViaBTC&CoinEx 创始人杨海坡在主题为《十年一顾,再谈共识》的圆桌对话中,就数字货币最大的共识及未来两年行业发展趋势这一问题指出:“数字货币最大的共识在于去中心化的公开账本,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比特币。数字货币市场从无到有,从零到现在价值上万亿美元市值,已经证明了中本聪的构想是成功的。

而形成这共识背后的本质原因在于传统金融以及疫情期间各国政府无限制印钞加剧了人们的不信任感。但客观来说目前而言,数字货币市场的市值相对于传统金融市场而言可以说九牛一毛。我认为未来数字货币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2020/6/21]

“元宇宙”不因为具有“虚拟市政厅”就能成为公共交往的“城市”,也不因为“虚拟土地”和“房地产”的买卖就能给人安身立命之所。目前来看,与其说“元宇宙”如扎克伯格所描绘的那样,是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终极城市”,不如说,它更像是圈地谋划而功能缺失的“卫星城”,其运作无时不刻指向的终究是那个已存在的、物理世界的“中心”。目前,“元宇宙”与“在场”“形象”“空间”等关键词的联系主要是修辞性的。无怪乎埃隆·马斯克评价:“元宇宙”是一种“营销话术”。

声音 | 谷燕西:未来的交易所模式一定是中心化撮合和分布式清算结算托管结合的模式:CBX研究院创始人和院长谷燕西认为,目前的交易所业务正面临着区块链和资产和货币数字化带来的巨大的挑战。未来的交易所模式一定是中心化撮合和分布式清算结算托管结合的模式;未来的交易服务会是一个基础设施服务,就如同现在的电信服务和支付服务一样;未来主导的交易所的组织形式一定是一个金融机构联合成立的模式;未来的交易所一定是全球范围内经营,不是现在的在各个监管辖区的范围内经营;DeFi会应用于交易相关的各项业务当中。[2019/11/26]

虚拟分身、远程在场与已到来的“元宇宙”

如果我们深挖“元宇宙”修辞中的几个关键词,也许更能理解,它为什么会一夜之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将其视为一种虚拟的社交平台,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这样的“元宇宙”早已到来。1999年,比尔·盖茨就提出:“我们要开发出一个软件,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一起开会——该软件能让参与者进行交互,并让他们感觉良好”。20多年之后的当下,人们已对在线会议再熟悉不过,而盖茨对“云服务”的叙述——“未来的记录将都’在云端’,在互联网上,不断地得到备份和同步”,也都一一成为现实。盖茨并没有提及“元宇宙”,但扎克伯格所描绘的“元宇宙”,事实上同盖茨的设想十分相近。

当今,技术的限制使我们不可能全“身”心地抵达一个虚拟场所;网络会议往往只能带来有延迟、不时卡顿或因操作失误而中断的视频与音频。与此同时,如果视频就是我们所能获得的关于“远方有某个人”的全部证据,那我们也就不得不仰赖这一重证据,才能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怀疑。

这样一种视频与音频流,也塑造了另一种在场的方式。就像对不同专业、职位、年龄段的网络会议参加者,我们几乎是下意识地预期他们具有不同的视频与音频效果。网络上的音视频事实上已成为人的又一张“面孔”。

另一方面,比尔·盖茨的目光并没有局限于网络会议,而是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也就是他所说的“远程在场”。

当然,这种“远程在场”究竟在何种意义上,能超出技术限制而达成犹如“面对面”交流的流畅,同时又摒除“面对面”交流时的某些尴尬,比尔·盖茨并未作出具体论述。但他触及了光鲜亮丽的技术畅想背后,更为惹人争议的方面:互联网上的活动将积累下海量个人数据,让说过的言语不再如烟云飘散,偶然的驻足也变得有据可循。盖茨宣称,这些数据将“在云端”构成人们的“数字生活记录”。

我们不妨将这种“数字生活记录”和盖茨对“远程在场”的追求放在一起考虑。今天,从消费到上网浏览到聊天,任何一种数据痕迹的记录,也在不断将我们描绘并分类为不同的“人”,从而在事实上创造出了我们在服务提供商那里的“远程在场”。

它们虽然不如音视频那样直观,那样接近人们“现实”中的社交经验,却在分类上更为“有效”,可以更直接地服务于记录者的权力和有权者的记录。对于电商平台,你就是你经常购买的商品、曾经反复浏览却下不了狠心“剁手”的兴趣热点、在某个纪念日附近会产生的大额消费;对于即时通信软件,你就是你的聊天记录,就是由你日常通讯的家人朋友所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

在这样的“远程在场”中,“人”被功能化为“视听的人”“消费的人”“聊天的人”,这个“远程在场”的分身,是服务提供商24小时不下线的记录行为所塑造,最终,在我们收到平台提供的种种“推荐”之时与它照面。

可以说,“远程在场”不仅是一种通过技术系统而达成的在场,还是一种在技术系统之中的在场。就前者而言,“远程在场”终究是一个隐喻,因为它并没有带来原本字面意义的“在场”;而就后者而言,它是通过数字化手段,通过数据产生出的对“在场”的替代。

如此看来,推特公司的多西嘲讽扎克伯格,也颇有“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味——扎克伯格画下的这只“元宇宙”之“饼”,不过是将互联网企业已在进行的描绘“用户画像”、生产“远程在场”“分身”的商业活动加以具象化。

回到未来:“元宇宙”的价值可能?

这样看来,真正能够作为一个概念自足,而具有创新性价值的“元宇宙”尚未到来。因此,与其说它是一个有待“认识”的新鲜事物,不如说它是一个有待“构建”的领域。

如果我们以这样一种立场介入“元宇宙”相关议题的讨论中,重要的或许就不是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人说了什么,抑或科幻小说曾如何描绘“元宇宙”的“异托邦”,而是借这样“元宇宙”这一尚未到来之场域的名义,在现实技术的可能范围内,赋予其可追求的价值。

哲学家弗鲁塞尔指出,人类所建构的城市,正从一个“地理”的时代转而进入“拓扑”的时代。其标志是,传统上对于私人空间、公共空间及理论空间的区分已随技术的普遍介入而模糊:“由于电视电缆的存在,公共空间侵入了私人空间;由于汽车等设备的存在,私人空间渗透到公共空间。而理论空间已经渗透到了这两个方面,以至于它不再能被识别。”相对地,我们应当把城市理解为一个信息洪流中的“波谷”,它是“思想、情感、意图或知识等信息”在流动中汇聚的场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流经此地而汇聚、共振。

“元宇宙”的出现,恰好可以为我们描绘和实现这种新的城市图景提供一个有待填充的“容器”。相比人为制造的、数量上的“稀缺性”,更为持久的价值仍来自思想、情感等的汇聚,在于建构质性的稀缺——就像艺术中创意的稀缺那样。

由此,我们需要的也不再是“分身”镜像式地给出的“推荐”,而是在于一种真正的个性化,即体现自我决定的意图与责任的个性化。“元宇宙”不应该只是现实世界的翻版,更不能是现实中让人不满的部分的翻版。

作者:朱恬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涵洋,系互联网行业从业者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0ms0-1:14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