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国内国外近期NFT监管走向分析

我国法律法规对区块链、虚拟货币、数字藏品等相关领域一直持有审慎态度。2021年NFT在全球火爆并持续快速发展,国内大厂与新秀也同时走上了“赛道”。

尽管各个平台对于NFT的玩法不一,但是自NFT产生至今,都无法与“金融”二字撇清关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如果向公众提供NFT,并承诺其具有流动性及发行人会提供其他服务,以此来增加NFT的价值,此类NFT可能会被认定本质为投资性质,只是披上了一层虚拟属性的外衣,从而进一步认定其为证券。也正因为如此,NFT在经过了2021年一年的飞速膨胀后,对其进行监管也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今天,飒姐团队就与大家讨论一下国外目前对于NFT的监管态度,并分析国内对于NFT监管的走向。

交通银行落地国内首批央行贸金区块链平台和香港贸易联动平台二期工程跨平台融资业务:金色财经报道,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和恒生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分行和香港分行分别合作落地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二期工程国内首批贸易融资业务。该跨平台对接项目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香港金管局主导建设,有效整合内港两地优势资源,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贸易融资服务,同时也是区块链技术用于跨境金融业务的突破性尝试,二期工程新增“境内客户办理进口发票融资、香港客户办理出口发票融资”的业务场景,深化跨平台合作空间,交通银行江苏省分行与恒生银行的对接业务是二期工程首批跨行贸易融资业务。[2021/11/4 21:23:49]

国外对NFT的监管态度及措施

声音 | 陈云峰:国内STO或许被严重“误读、误用”: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昨日发布《关于防范以STO名义实施犯罪活动的风险提示》对STO风险进行提示,并称STO“涉嫌非法金融活动”。对此,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云峰今日发文称,由于国内对于STO的认知仅止步于“发币”,或者仅仅是由于ICO被叫停,紧接着STO应运而生的逻辑关系,STO被某些主体认定为ICO的替代方案,STO或许被严重“误读、误用”。行业人员要慎重考虑“发币”和融资模式。[2018/12/5]

近期,据彭博社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关注NFT可能会被用于不受监管的证券代币发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向NFT的创建者和各种加密公司和交易所发出传票,要求提供特定NFT和其他一些代币产品的更多相关信息。与加密资产一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主要关注点是NFT是否可以作为证券进行分类和监管?此举是想要保证NFT市场将遵守其规则。此外,今年2月初,美国财政部发布《通过艺术品交易开展和恐怖融资的研究》,报告将NFT归类于新兴在线艺术品市场,明确指出数字艺术品领域内存在风险。

金色财经现场报道 全国人大中联部前部长马文普:国内区块链政策趋于明朗:金色财经现场报道,在2018全球首届万国区块链技术博览会上,全国人大中联部前部长马文普进行致辞。他指出:2018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一年,科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新科技不断涌现,继互联网、人工智能之后,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诸多优势也正在引起关注。中国正积极推动国内区块链领域的研究,目前,国内区块链政策趋于明朗化。应用场景也由金融支付发展至其他领域,服务实体经济是区块链的核心所在,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关期,世界在瞩目中国,让我们共享科技创新发展机遇。[2018/4/21]

从欧盟监管的角度来看,NFT可能属于加密资产监管市场提案的任何一个类别,该提案旨在对欧盟金融法尚未涵盖的加密资产提供全面监管。因此,NFT的发行者和服务提供商都将受MiCA提案的约束。最新的MiCA草案提到,某些NFT不应被认为是唯一的、非同质化的,因此这类NFT也将受到MiCA的约束。草案还指出,如果NFT持有人或其创作者拥有与金融工具相关的特定权利,则提案法规应同样明确适用。这种情况下,此类NFT会被评估为“证券令牌”类的资产。

上海保险业完成国内首个再保险区块链技术应用实验:据《证券时报》2月28日讯,近日,上海保险业完成国内首个再保险区块链技术应用实验。该实验由上海保监局牵头, 多家直保机构、再保机构以及科技金融机构共同参加,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公司间再保险交易平台,针对三类直保合约与临分业务,以超过10万条真实业务数据完成各场景全流程实验。[2018/2/28]

韩国的金融监督局同样也关注到NFT存在的风险,在今年2月先后提出将加强对NFT和元宇宙等新兴市场企业IPO的核查,并将针对快速增长的数字资产市场中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因素制定对策。

在新加坡,至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指引规定NFT。但是,如果NFT产品并非挂钩实物,其本质为投资属性,那么就会被认定为证券,要受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监管。

我国NFT监管之路

目前,虽然我国从政策上并未给出NFT具体法规,但是在NFT爆发式增长的现实情况下,监管与合规是一个必然无法绕开的问题。在过去的2021年,各机构和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建立NFT的相关标准。

2021年9月份,科技部下属中国技术市场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联合多家机构成立专门工作组,共同开展《NFT平台与产品评测》团体标准研制、起草工作。旨在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满足国内NFT行业长期健康发展需要的相关团体标准。

2021年10月份,NFT行业首个自律公约发布。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盟联合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杭州互联网公证处,以及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共同发布了《数字文创行业自律公约》。

这些行业标准的制定,将为不远的将来NFT相关监管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正在召开的“两会”中,一些代表也提出了应加强对数字藏品产业的监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加强数字藏品版权保护。相关机构协同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在版权领域的试点单位,共同探索数字藏品版权的登记、维权机制,提升数字藏品制作、发行、销售等各个产业环节的版权保护,制定数字藏品有关的版权保护实行办法,维护市场文化创意生产工作者或组织机构的合法权益,夯实数字藏品的良性生产环境基础。

对数字藏品发行进行有效监管。因数字藏品与传统出版发行物、限量纪念品等产品有一定的相似性,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数字藏品发行管理办法,对违规不良数字藏品发行进行监督下架,在数字环境下,进一步培育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数字藏品创作群体,促进数字藏品创作正向成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内容。

设立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准入制度。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数字藏品交易平台的准入制度、提高交易平台建设的行政审批门槛,并对交易平台的区块链算法应用、交易产生的数据进行监督管理,避免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数字藏品交易平台进行违规、违法操作,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写在最后

总之,我国NFT领域的法规体系还不完善,但是市场却已经处于“如火如荼”的状态之中。针对此种现象,我们期待有关部门将会在研判技术趋势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监管规划,让规则体系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也期待未来国内NFT的运作机制、权利义务等方面将逐渐明朗。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0ms0-0:95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