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大学苏宇:NFT需要“敏捷治理”

编者按

周杰伦4月1日上了热搜,有媒体报道,因为他持有的价值300多万元人民币的数字藏品BAYC#3738NFT被盗了。此事件让NFT虚拟资产的安全性以及监管问题再次被公众普遍关注。

《互联网法律评论》特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苏宇给出的治理建议是,将NFT的“技术层”和“应用层”从法律上切割开来,针对NFT潜在的广泛应用,建议实行分场景、分类型、动态调整的“敏捷治理”。他指出,NFT的发展必须充分汲取国内虚拟币发展的前车之鉴,从一开始就追求与、、等违法犯罪活动“断根”。

德阳局破获一起虚拟货币案 涉案金额超15万人民币:5月12日,记者从德阳市局旌阳区分局了解到,该局刑警大队经过半年多侦查,成功破获一起利用虚拟货币投资朋友钱财的案件,在西安铁路机关协助下,犯罪嫌疑人黄某被抓获归案。经讯问,黄某对3名受害人15万余元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目前,黄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四川经济新闻网)[2020/5/13]

周杰伦社交账号截屏

近年来,非同质通证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密切关注,NFT市场迎来了“爆发之年”,“元宇宙”的活跃更使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与此同时,NFT的风险也越来越受各界关注。

最近一位著名艺人声称价值不菲的NFT被盗,反映出NFT的安全性仍存在一定缺陷;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加大了对数字藏品平台整顿的力度,折射出数字藏品二次交易和二级市场尚未获得充分的合法性基础,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NFT的复杂风险仍然难以充分预测和掌控。

政策 | 河北省厅:重点打击打着“虚拟货币”等幌子的网络案件:2月28日,河北省厅召开视频会,部署推进全省机关打击非法集资犯罪专项行动和“猎狐2019”专项行动。会议强调,要重点打击没有金融业务经营资质、借助互联网实施的非法集资案件,互联网金融领域非法集资案件,打着“私募基金”幌子的非法集资案件,涉及各类交易场所的非法经营、非法发行证券、合同、非法集资案件,打着“一带一路”、“消费返利”、“电子商务”、“金融互助”、“虚拟货币”、“爱心慈善”、“养老扶贫”、“军民融合”幌子的网络案件。[2019/3/1]

尽管同为“token”,同样在以太坊获得最主要的动能,非同质通证与同质通证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模板”。

同质通证预设的原型是“货币”,此后则延伸至证券、期货等金融产品,因此许多同质通证天然地具备强烈的金融属性;非同质通证预设的原型是“物”,标记特定物品或稀有物品,往往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动态 | OKCoin集团创始人徐明星将从上海浦东分局移交到北京海淀区分局:据财新报道,9月10日晚,OKCoin集团创始人徐明星因卷入炒币维权纠纷被上海带至上海市局浦东分局潍坊新村派出所。目前得出的结论是,案发地点在北京而不是上海,徐明星虽然在上海也有公司,但是上海公司与数字货币无关,因此会将投资人提交的报案材料移交到上海浦东新区经侦,然后经侦部门会移交给北京海淀区分局。[2018/9/11]

“标记”的维度赋予了NFT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更丰富的利用潜力,但也意味着NFT的风险可能更隐蔽、更复杂,精准治理的实现也更具挑战。

山东省厅提醒注意以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等为幌子的投资理财项目:据齐鲁壹点消息,今日,山东省厅经济犯罪侦查总队石学鹏政委在省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三起非法集资典型案例,并发布预警提示,提醒注意以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等为幌子的10种投资理财项目,谨防陷阱。[2018/5/14]

深入认知NFT:

不是数字代币,更不直接等同于“数字藏品”

治理NFT,需要首先深入认识NFT。NFT远不等于一般的数字代币,更不直接等同于“数字藏品”。

NFT不仅可以应用于数字文化艺术市场,更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几乎任何具有唯一标记及限定数量的可追溯电子凭证,在物流服务、教育管理、电子政务、智慧司法等众多领域均有应用潜力,理论上还可以承载精细的数据开发利用收益分配机制,助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

人民网:陕西机关将重点打击以“虚拟货币”“投资理财”等为幌子的活动:据人民网报道,去年8月至今,陕西省各级机关捣毁窝点1058个,教育遣返活动参与者3000余人,解救大学生等受群众30人。下一步,陕西机关将重点打击以“消费返利”“资金互助”“虚拟货币”“投资理财”等为幌子,实为活动的行为。[2018/5/3]

正因如此,NFT必须首先从定性上“去金融化”,在现行法律规范及监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迎接更广阔的天地。

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10部委《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对“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虚拟货币”一概禁止,对包括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在内的相关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通知》的监管范围不仅是针对“虚拟货币”,更将“虚拟资产”“加密货币”“加密资产”等概念亦囊括其中。

如果在定性上不与虚拟货币及其他公链加密资产彻底切割,NFT恐怕亦难逃数字代币之覆辙。

如果直接将其限定为“资产”或“财产”,恐怕不仅将人为堵塞NFT的应用途径,还将不利于将NFT与各种设计时就瞄准虚拟货币的数字代币进行有效切割。这种切割并不意味着NFT只剩下了“数字藏品”这个领域,更丰富的可能性正需要业界在监管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发掘和实现。

NFT未来的“敏捷治理”:

分场景、分类型、动态调整

在未来的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中,NFT的底层技术比既有的应用更重要、更关键。

标记功能与智能合约的结合,可以借助区块链完成相当复杂的操作,缔造丰富而灵活的权益结构及控制体系。

因此,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是将NFT的“技术层”和“应用层”从法律上切割开来:一方面,NFT技术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重心之一,需要我们“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突破,为区块链应用发展提供安全可控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针对NFT潜在的广泛应用,建议实行分场景、分类型、动态调整的“敏捷治理”。

根据NFT在不同区块链类型、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风险评估结果,稳妥有序地开展和推进业务试点。

可以率先在若干风控机制较完善的联盟链范围内展开探索,尤其如果能结合NFT的技术特点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推出可流转电子证照、票据、资格、配额等与社会民生直接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更有利于为NFT打开局面。

相关探索可以在“监管沙盒”内进行,监管规则、治理措施与试点业务可以实现同步发展。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成熟一种业务则放开一种业务,成熟一种场景则支持一种场景,监管者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监管政策,这种谨慎探索、渐进发展的路径几乎是NFT目前唯一有望实现的合法发展道路。

NFT业务和市场的发展必须充分汲取国内数字代币领域的前车之鉴,从一开始就追求与、、等违法犯罪活动“断根”。

只有在“敏捷治理”基本成型、风控机制整体成熟的基础上,NFT品类、业务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才会看到曙光。

作者:苏宇

《互联网法律评论》特约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AVAX元宇宙:如何确保元宇宙比互联网更安全?

元宇宙的概念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但已经有人提出了关于安全性的问题;虚拟世界可能会为网络钓鱼、身份盗窃甚至间谍活动提供新机会;我们必须在元宇宙早期就建立核心安全原则.

[0:15ms0-1:49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