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像互联网一样,已经成为了新的「大势所趋」。
「加密货币,其实和互联网没什么两样」——MarcAndreessen,a16z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个也许我们只能称之为Web0.5的时代,也就是你我熟知的互联网还没有真正普及之前,以Andreessen为代表的小部分人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探索。在那个时间节点,当下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实际上都仍是巨大的未知领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在1993年之前,在互联网上做任何生意都是违法的,而当下,相信不再需要我用文字去描绘电商的发展盛况了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参与者们逐渐分裂成了两个阵营:一边是研究人员和极客,另一边则是政府和企业。
更可怕的是,这种阵营的割裂状况,甚至不存在任何中间缓冲地带。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关于互联网的未来,市面上出现了两种主流的设想。
第一个是「信息高速公路」。在迪斯尼和康卡斯特等巨头的支持下,互联网成为了从权威到消费者单向沟通的渠道,即类似于Netflix等Web2巨头提供的那些服务。你可以付钱获取内容,但无法真正参与其中。你是一个消费者,而不是一个数据的创造者。
Pantera Capital在FTX的敞口主要来自对Blockfolio投资:金色财经报道,据Pantera Capital合伙人Paul Veradittakit的一封信,尽管投资组合范围很广,但加密投资公司Pantera Capital对加密交易所 FTX 的敞口有限。在Pantera方面,我们在FTX平台上的风险不大,主要是通过收购我们的投资组合公司Blockfolio而作为股东接触到FTX。[2022/11/11 12:52:35]
另一个愿景则是一个开放的、更加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用户将获得「读」和「写」的能力,在这个版本中,用户是网络创造的积极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消费者。
而这两种设想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直接的「竞争」关系。像身份ID以及隐私等在当时并不被重视。而这两种设想的冲突,实际上也直接代表了VC、创业公司、开发者、家乃至权力机关之间思考问题方式上的巨大鸿沟。
故事讲到这里,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体会到了一种熟悉感觉?
印度交易所WazirX:来自二三线城市的用户注册量增长2648%:印度加密货币交易所WazirX报告称,迄今为止,来自印度二线和三线城市的用户注册增长了2,648%,这些城市最多可容纳10万名居民。总部位于孟买的WazirX报告称:“2021年,二三线城市的用户占WazirX总注册用户的55%。”该数据还突显出,印度全国各地女性投资者的数量有所增加,其中65%的账户也来自印度二、三线城市。(Cointelegraph)[2021/8/11 1:48:31]
Andreessen回忆到,在当时的一场国会听证会上,他的Netscape浏览器由于坚持加密而被贴上了安全威胁的标签,并被指责其潜在破坏力并不亚于战斧导弹。
庄重:目前显卡是ETC挖矿的主力,近40%的算力来自于4G显存以下的机器:金色财经报道,在11月26日举办的《金色百家谈 | 牛市与分叉齐聚 ETC能否实现价值递增》的直播节目中,BTC.com CEO庄重表示,前段时间ETC遭遇了多次51%攻击,对于矿池和用户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目前显卡是ETC挖矿的主力,并且有近40%的算力来自于4G显存以下的机器。叠加之前ETH网络的拥堵,收益剧增,导致ETC算力大幅下降。本次升级前社区讨论了很多方案,核心自然是稳定算力基本盘。ECIP-1099这个方案直接将DAG大小的调整周期从原来的30000翻倍到了60000。因此升级后挖ETC需要的显存会大幅下降到2G多,当然之后还是会保持每年的增长,再次达到4G还要好几年。之前社区提出的固定DAG大小的方案并没有被采纳。ETH的DAG达到4G也在1个月左右了,届时会有很多未升级显存的显卡算力和不支持大于4G显存的ASIC算力需要找合适币种挖矿。ETC算力应该会迎来很大的增长,对于现有矿工需要多关注全网的这个趋势。[2020/11/26 22:14:15]
对于Netscape和它的同类产品来说,加密是任何人都能在互联网上交易的必要条件。否则,像你的信用卡数据这样的东西就会直接公之于众。但是这种现在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问题,对于华盛顿的那些参议员来说却并不认同,他们的脑子里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加密就意味着黑市、恐怖分子和邪恶活动。
声音 | 李虹含教授:区块链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共识:人大国际货币所李虹含教授表示,对于区块链来说,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共识,因为区块链整个体系以及系统的建立,都是基于社群经济和通证经济,以及对于社群的共识。构建的过程中如果共识坍塌,会造成投资风险。我们要更多的看待区块链体系当中的共识,然后将共识控制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才可以让区块链走向更美好的明天。[2018/7/14]
现在......你是不是感觉更熟悉了?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接触互联网,其中的一部分成为了数字原住民,并很快意识到互联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在90年代,这种观点实际上一直要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监管大棒和「生存挑战」。而这正是Andreessen和Dixon将Web1与Web3直接相提并论的原因之一,因为现在这个阶段,加密世界所面临的一切,和Web1时代太像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现如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仍然不够宏观,每当一些国家禁止加密货币或者一些公链出现黑天鹅事件时,人们经常会将之视作加密行业的末日。但事实并非如此。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央行需要提供更好的法币以抵御来自加密货币的潜在竞争:据coindesk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副部长Dong He在周四发表的文章中表示,中央银行需要提供“更好”的法定货币,以抵御来自加密货币的潜在竞争。他的观点基于这样一种可能性:如果加密货币和密码资产被广泛采用,央行有可能会失去通过改变利率等策略影响经济的能力。该副主任认为,加强监管可能会为中央银行带来推动力。[2018/6/1]
加密货币,像互联网一样,已经成为了新的「大势所趋」。
历史的车轮不会止步,加密世界也不会有尽头,有的只有更多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
方案解决问题,还是问题本身就是解决方案?
有时我们创造的解决方案本身就是全新的问题。比如说,最初的互联网是一个非商业的空间。这一基础的结果意味着网上的冲浪体验缺乏商业价值,从而缺乏信任。虽然非商业性的互联网在表面上听起来很吸引人,但它造成了重大的结构性限制。
这种经济激励的缺失是导致你的收件箱充满垃圾邮件的直接原因。只要你有他们的地址,给任何人发电子邮件都是免费的,那么为什么不轰炸别人呢?而事实上现如今旧金山最高的标志性建筑Salesforce塔背后的Salesforce,就是以解决垃圾邮件问题而「成功」。
早期互联网缺乏经济激励,这也是Web2公司的商业模式普遍基于广告的主要原因,企业通过监视和垄断信息从互联网体验中提取了价值。
当然,有时你创造的那些新问题可以被利用来提供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计算机网络曾经一直以不可读的二进制代码运行,以节省宝贵的字节空间。早在90年代,Netscape公司的互联网先驱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HTTP以可读形式呈现,这有助于向更多的人推广并降低开发入门门槛,而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决定。
它使互联网成为了能够让更多人去建设非常酷的东西的平台。
但这一决定也严重拖慢了互联网的速度。当时有限的调制解调器能力被所有这些新的、沉重的、人类可读的数据严重堵塞了。所以在那个时间点,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决定。许多人将其视为对用户体验的亵渎,并因此怨声载道。
再一次,这个故事是不是也听起来很熟悉呢?
但最终的结果是,这个决定创造了需求。每天都有人开始接触互联网,爱上了他们能做的事情,却对缓慢的速度感到愤怒。不过这也引起了通信和有线电视公司的关注,因为这种需求的出现,直接加速了这些企业大规模推广宽带网络的进程。
没有一家网络公司能直接推动全球基础设施的发展,但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需求可以。
Andreessen称,Netscape的计划是在短期内故意制造一个性能问题,以引导需求,而这种需求在长期内需要一个解决方案,以释放更大规模的增长。
讲到这里,我甚至感觉到我们就是在谈论以太坊扩容的问题,而并非宽带普及。只不过以太坊依赖的是去中心化的全球开发者网络而非通信公司,来寻找那个最终的问题解决方案。
就像Andreessen说的那样,批评者们列出了问题清单去指责创新,天才们却能够发现这些问题背后的机会。最终,战利品将归于那些具有乐观观点的人。
Web3有什么是Web1没有的?
简单一句话,去中心化的东西一定比中心化的更酷,颠覆体系比企业合作更酷。重构金融市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激励机制的出现意味着与资本的接轨,而对于一个新的事物来说,和世界上经验最丰富的资本分配者和科技生态建设者们站在一起,一定没什么坏处。
有了像Andreessen这样的风险投资人,Web3拥有了与现有的机构和陈旧的政府政策作斗争的本钱。
Web1时代,我们曾经经过了一个岔路口,在一个中心化的、自上而下的、保姆式的互联网和一个去中心化的、由人推动的分散式互联网之间。在锋芒毕露的斗争之后,我们幸运地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而Web3时代我们面临着同样的岔路口,但这次我们有Web1的风险投资人撑腰,他们曾经在选择正确道路的注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些风险投资人正将他们从Web1中获得的回报投向那些真正志同道合,同时也选择了与曾经的自己相同道路的人们。他们选择的,是一条打开人类创造力和无需许可的机会之路。
而像NFTs这样疯狂的东西的潜力,其实就是产生「超越所有人想象的创造力水平」的潜在工具。
虽然市场遇冷的近况引发了我们的反思,但我们可以保持乐观态度,虽然加密行业的的成长速度很快,但是真正实现颠覆性的「系统破坏」仍然需要时间的积累。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