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姚前:读懂Web3.0

Web3.0区别于Web1.0、Web2.0的核心特征是,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可信的价值互联网,是智能的立体全息互联网,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

这是一场数据变革,数据的所有权和身份的自主权将从大型平台回归于用户,互联网将变得更加平等、更加开放、更加符合群体利益。在Web2.0中,大量的用户数据集中于互联网平台,一旦泄露,将对用户隐私造成极大损害,比如Facebook就发生过类似事件。在Web3.0中,用户数据经密码算法保护后存储在分布式系统中。身份信息与谁共享、数据是何用途均由用户决定。一个典型的商业案例是自动分布式信用评分系统,链上智能合约会先检索与每个钱包相关的所有交易信息,再输入机器学习模型,最后得到用户的征信评分。只有客户签名之后的征信报告才能被各方使用,以有效防止数据和征信报告被滥用。

姚前:央行数字货币将惠及没有银行账户的群体实现金融普惠: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春季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论坛“数字货币与未来数字化转型”环节,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研发需要在七个方面重点考量:

一、技术路线。基于账户,还是基于代币?基于账户和基于代币两条技术路线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实质上代币也是一种账户,只不过是新型账户——加密账户。相比传统账户,用户对加密账户的自主掌控能力更强。

二、价值属性。央行直接负债,还是运营机构负债?本质区别在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一栏,记录的是终端用户的央行数字货币还是代理运营机构的准备金。

三、运行架构。双层,还是单层?双层架构正逐渐形成各国的共识。数字人民币也采用双层运营体系。个人以为,双层运营与单层运营也并非二选一的关系。我们可设想,如果央行数字货币直接运行在以太坊、Diem等区块链网络,那么中央银行可借助它们的BaaS服务,直接向用户提供央行数字货币,而无须借助中介机构。单层运营可以使央行数字货币更好地惠及没有银行账户的群体,实现金融普惠。

四、是否计息。数字人民币目前不考虑计息。

五、发行模式。发行,还是兑换?区别在于:前者由中央银行发起,属于主动供给;后者由货币使用者发起,属于按需兑换。央行数字货币的生成是发行还是兑换?取决于它的定位以及货币政策的需要。

六、智能合约。数字货币不能只是对实物货币简单的模拟,若要发挥“数字”的优势,未来的数字货币一定会走向智能货币。当然,前期我们也观察到一些由于智能合约安全漏洞而引发的系统灾难,说明该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改进。所以央行数字货币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宜从简单的智能合约起步,逐步扩展其潜力。

七、是监管考量。在数字世界中,数字身份的真实性问题、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或涉及更大的社会治理命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研究。

姚前特别表示,已离开人民银行,所说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也不代表其现所在机构。(新浪财经)[2021/5/31 22:57:43]

这是一场信任变革,信息互联网将演化为可信的价值互联网。Web1.0和Web2.0仅是信息网络,虽然可以传播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但无法像发邮件、发短信一样点对点传递价值。Web3.0则是价值互联网,不需要依赖特定中介机构即可实现价值的点对点传递。最典型的Web3.0的商业应用是数字货币,比如USDT。在互联网中传递价值的形式还可以是数字资产,这两年的热点是NFT。NFT起先在卡通和游戏领域试水,后来艺术家、拍卖行、数字媒体、文化公司、体育联盟纷纷向NFT注入各类文化IP,使得数字文化、数字藏品通过NFT可在网上直接流转。

姚前:区块链技术值得数据跨境流动及其监管各方深入研究:《中国金融》2020年第22期,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刊文《数据跨境流动的制度建设与技术支撑》表示,支付标记化技术将个人数据的“匿名化”交由可信第三方负责,而区块链技术则创造了用户完全自主可控的数据隐私保护新思路。用户的私钥可以本地生成,通过公钥计算发布有效的账户地址,从而隔断账户地址和账户持有人真实身份的关联。通过控制私钥,用户可以在区块链上自主完成交易,虽然在区块链网络上能够看到每一笔交易的细节,但无法对应到现实世界中的具体某个人。区块链技术从根本上打破中心化模式下数据控制者对数据的天然垄断,赋予用户真正的数据隐私保护权。区块链技术还可与先进密码学技术结合,发展出各类隐私保护方案。比如,利用基于环签名、群签名等密码学方案保护签名方身份;采用高效的同态加密方案实现密文的多方处理,隐藏用户交易金额等敏感信息;采用零知识证明方案,使交易数据能被审查和验证,但又不能被真实探知。区块链技术这一自主可控的隐私保护新思路,值得数据跨境流动及其监管各方深入研究。[2020/11/24 21:56:04]

这是一场体验变革,互联网将变得更加智能化、更加人性化、更加个性化。通过AR/VR/XR、可穿戴设备、人机接口等技术,人们可在立体全息的空间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交互感、沉浸感和参与感。在虚拟世界,每个动作都与真人的动作如出一辙,除了视觉和听觉,玩家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的触觉甚至可以通过特殊材料制成的衣服传导给本人。相比而言,Web1.0和Web2.0仅能传递视觉和听觉。

声音 | 姚前:央行数字货币不一定非要用区块链,只要能够提高效率就值得研究:12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支持的“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深圳举行。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出席大会并发表《关于国际支付体系改革的一点思考》的主题演讲。他表示,现在看各个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的实现也大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比如加拿大的CADcoin、新加坡Ubin项目,当然美国还停留在批发端应用产品。当然也存在一些争议,这个争议是加入货币是否一定要进入区块链进行,很多人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必须要进入区块链技术,我个人觉得未必,有基于区块链也有不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从这个角度说无论采用中心化的模式还是去中心化模式,基于区块链还是不基于区块链,只要能够提高效率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当然这里需要加一句话,我个人觉得区块链是目前最重要的研究热点,务必要深入研究,还可以在区块链的体系架构下进行。[2019/12/7]

这是一场基础性的技术变革,涵盖高性能芯片、高性能计算集群、高性能网络、VR、数字孪生、数字建模、图像渲染、密码学、区块链、人工智能、边缘计算、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发展Web3.0要紧紧围绕国家当前倡导的创新驱动、技术自主可控、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战略定位和政策导向。在技术创新方面,Web3.0要强调以技术自主可控为核心。在Web3.0中,我们面临着同在Web2.0中一样的挑战。在Web3.0应用领域,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处于同一水平,没有代际差,我国甚至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基础技术研究领域,我国依然存在芯片、核心系统、加密算法等“卡脖子”现象;在国际标准参与和制定方面,我国还可能存在短板。对于在Web2.0中落下的课,我们在Web3.0中不仅得补上,还必须迎头赶上,甚至超越。

声音 | 姚前:虚拟货币缺乏价值支撑,未来得有一个“去虚拟”的过程:据第一财经消息,昨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姚前发文称,全球那么多的货币,根本的区别在于背后的价值支撑而不是铸币技术。相信现有的数千种加密货币,在追求极客技术的同时,也会逐步认识到这一点:当前的经济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用经济,货币发行和管理功能有缺陷的“比特币”们实难担当大任,核心问题在于这类“可转让数字资产”很难构建自身的价值支撑体系。 所以,必须把目前虚拟货币缺乏价值支撑这一根本性的缺陷给矫正过来。技术固然可以向典型的虚拟货币、加密货币取经,但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货币的本质内涵,理应是数字货币发行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货币的未来得有一个“去虚拟”的过程,一个可能的变化是在前述所言的“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的基础上,再加上强有力的“央行信用”,也就是“点对点+电子支付系统+央行信用”。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已成为国际央行会议最重要的主题词之一。[2019/5/6]

在技术应用方面,Web3.0要强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当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处于由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特定阶段,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Web3.0和元宇宙或将重构传统商业模式,激发出全新经济增长点。麦肯锡的调研显示:95%的高管预计元宇宙将在5年到10年内对其行业产生积极影响;估计到2030年,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花在元宇宙体验上的时间将达到6小时;50%以上的现场活动很可能在元宇宙中举行;从消费者发现品牌到访问虚拟商店,超过80%的商业活动可能会受到元宇宙的影响。元宇宙的潜在价值将达到5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的经济体量。Web3.0的未来值得期待。

我国高度重视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

在Web1.0问世前夕的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出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战略计划,大力建设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从而获得Web1.0和Web2.0的全球领导地位。当前正处于由Web2.0向Web3.0演进的重要时间点,相信我们必能抓住和用好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谱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目前,Web3.0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丰富和拓展。这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如何及时跟进、辨明方向、有序竞争、创新引领,需要业界、学界、监管部门集思广益,共同推进。

《读懂Web3.0》一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Web3.0的价值理念、技术特征、商业模式、金融变革、组织治理、发展趋势、风险挑战和投资机遇,涵盖DAO、DeFi、NFT、元宇宙、创作者经济等诸多主题。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对学界、业界有所助益。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31ms0-1:4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