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货币政策四季报再谈通胀:预计通胀水平总体保持温和,但消费复苏存在不确定性

本报记者刘佳北京报道

作为市场走势重要风向标的货币政策四季报出炉。

近日,央行对外发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通胀压力、居民消费等热点话题做了详谈,并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去年全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成效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所取得的成果。

对于我国通胀形势,《报告》判断,预计通胀水平总体保持温和,也要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

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总体上央行对全球经济的研判仍不乐观,对于国内经济则更有信心,但储蓄向消费转化、房地产、地方财政等领域的不确定仍强,货币政策还未到调整阶段。

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央行数字货币将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央行数字货币将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数字货币可以鼓励零售支付创新,数字货币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是个开放性问题。 (金十)[2021/5/24 22:39:29]

“助力提振信心、扩内需仍是当前主线,促消费、扩投资、稳地产为政策主要发力点。但随着疫情冲击边际消退、经济恢复向好、融资环境改变,后续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也在逐渐收窄。”温彬认为。

通胀水平总体保持温和

“2022年我国CPI同比上涨2.0%,PPI涨幅逐季下行,全年同比上涨4.1%。过去五年、十年我国CPI的年均涨幅维持在2%左右,在内外部挑战中实现了难能可贵的物价稳定局面。”央行表示。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Telegram案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和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陈实联合撰文《美国非主权数字货币的法律监管路径》,文章指出非主权数字货币不由国家发行,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并探讨了此前加密货币行业内热议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Telegram案。文章指出Telegram案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投资合同没有纳入证券的范畴,最新修订的《证券法》第二条中证券的范围仅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存托凭证和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借鉴域外经验,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出发,把所有具有证券属性的金融工具都列入证券的范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监管已出现的基于金融科技的金融产品,如P2P、数字货币ICO,还可以覆盖将来可能出现的金融产品。有必要研究拓展《证券法》中证券的范围,为新型证券活动提供法律依据,也为监管机构打击非法证券活动提供法律支撑。[2020/8/21]

不过《报告》指出,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可控,当前我国经济还处于恢复发展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通畅,PPI涨幅预计将总体维持低位。中长期看,物价水平具备保持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我国经济供需大体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居民通胀预期平稳。

声音 | 日本央行前高管:Libra可能会破坏货币政策:日本央行一位前高管周五警告称,如果Facebook的Libra加密货币在各国广泛使用,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可能会显著减弱。(路透)[2019/8/2]

《报告》同时提出,对未来国内物价走势的不确定性也需关注。

“通胀方面,本次《报告》基本表述与三季报类近。”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此次《报告》对潜在通胀压力的措辞较为缓和,但对潜在通胀风险继续保持警惕。“主要是国内需求处于恢复阶段,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粮食连年丰收,储备充足,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常年水平,国内物流运输畅通,工业产能恢复等,物价稳定基础坚实。”

听证会 | 议员:Facebook借着创新的借口来影响货币政策:金色财经直播报道,美国加密货币监管听证会正在进行。Brown议员提到Facebook不可信,先是侵犯数据,现在要借着创新的借口来影响货币政策。美联储应该始终在货币政策创新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他表示,他不信任大企业,希望通过政府行动来推动支付基础设施的建设。[2019/7/30]

周茂华认为,在国内物价温和可控情况下,货币政策重心仍是稳增长、稳就业,物价对政策影响有限。但在海外通胀继续维持高位,地缘冲突干扰供应,能源、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仍远高于常年水平,加之国内需求复苏等,需要对潜在通胀压力保持警惕。

对于后续通胀上行的风险,中信期货固收组张菁在研报中指出,央行主要关注一则疫情防控优化后消费动能可能逐步升温;二则劳动力市场加速回暖可能对未来工资变化产生影响;三则各方面政策累积效果还在逐步显现;四则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较为顽固,海外高通胀也可能通过生产、流通等环节向国内传导。

“要加强监测研判,持续关注通胀反弹压力。”央行强调。

消费复苏不确定依然存在

与三季报相比,在四季度《报告》中,央行对今年的消费表现进行了展望。

央行认为,在今年制约居民部门消费回暖的因素有望缓解,包括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消费场景将得到拓展;前期积累的预防性储蓄也能够逐步释放为实际消费;另外各地的促消费政策效果或将逐步显现。

不过央行也表示,消费复苏的不确定依然存在。

“疫情三年居民收入放缓,资产负债表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居民存款能否更多转化为消费尚待观察,未来疫情演进的复杂性也需关注。”央行称。

“近三年来受疫情影响,我国消费动能进一步放缓,导致‘不便消费’、‘不愿消费’、‘不敢消费’,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上升,叠加资本市场波动加大、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居民存款高增,消费、地产等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温彬表示。

数据显示,2022年居民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2023年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仍处于高位。

由此可知,如何促进高额储蓄最大化向消费转化,并保持房地产、地方财政等关键领域的平稳运行,仍是当前经济修复的重中之重。

“此次央行设立专栏分析消费,指出2023年需要短长结合、综合施策,进一步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推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出台,并加快完善新市民和农民工的社保覆盖、失业和社会保险的全国调剂统筹等影响居民消费的中长期因素。”温彬称。

中信证券研报则认为,中长期看,我国居民消费要通过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来进一步挖掘消费潜能。

“当前还处于经济回暖初期,不确定性犹存,央行大概率不会主动收紧,货币政策还未到调整阶段,助力提信心、扩内需仍是主线。”温彬坦言。

王青认为,《报告》强调“消费复苏存在不确定性”,未再强调“一段时间以来M2增速处于相对高位”,这表明央行对消费需求大幅反弹和货币供应量较快增长等因素推升通胀的担心有所缓和,同时也意味着今年促消费政策还有较大空间。

“另外,经历上年大规模退税、理财产品大规模赎回等特殊因素推高M2增速后,今年该指标有望走出温和回落势头。”王青补充道。

责任编辑:孟俊莲主编:张志伟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SOLGraph:中国科技创新如何跑出加速度?

我年少时遇到过一个非常风趣博学且经常引经据典的数学老师,她在课上给我们讲过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学发展史小故事,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柯尼斯堡七桥问题”.

[0:0ms0-0:43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