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新冠疫情
经济影响与对策”课题组
组长: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执笔人:
芦哲,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华泰证券研究所宏观负责人
贾晋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
张大为,华泰证券研究所固收分析师
许林,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核心提要
虽然新冠疫情传播趋势及其影响已趋于明朗化,但仍难彻底消失,局部反复或成常态,疫情也并非“风过无痕”,其对生活方式、产业变迁、社会问题、国际关系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或给经济留下长期伤痕效应,疫情期间各国采取的大规模对冲政策也难免会带来“后遗症”。
疫情会对经济主体造成“信念伤痕”,这让经济主体在作决策时会更多考虑未来发生极端、负面冲击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企业和居民恢复原有投资、消费水平的能力与意愿,进而导致资本存量降低、劳动力需求减少并恢复缓慢。
为对冲疫情危机,各国财政赤字激增,全球政府部门杠杆率跃升至历史新高。同时全球私人部门也在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大幅加杠杆,虽然实体流动性压力得以缓解,但也带来资产泡沫、贫富差距和金融系统脆弱性等副作用。当下发达经济体的常规货币政策空间恐难以应对新的危机出现,量化宽松和负利率等“非常规政策”正在走向常规化。
金融危机前二十年间,全球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时代。但金融危机后,全球化趋势开始悄然逆转,而西方国家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导致民粹主义抬头,是推动逆全球化的内因。
在逆全球化甚嚣尘上之时,新冠疫情又带来更多挑战。疫情提高了各国对产业链安全性的重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方向或是区域内整合与关键领域本土化。金融危机后,中美关系已进入到竞争博弈的新阶段,疫情又成为中美竞争的催化剂。中美博弈仍是未来若干年国内经济和市场面临的最大外部风险。长期伤痕效应、偿债压力骤增、金融脆弱性、逆全球化、“黑天鹅”事件频发等因素都决定了利率中枢的下行趋势,世界经济可能在“负利率”状态中越陷越深。
应对疫情“后遗症”,需要树立主席在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的“健康安全发展”理念,以数字经济作为新的基础设施、以碳中和和绿色化作为新的标准,重塑经济运行方式,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文
新冠疫情发生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疫情前,经济全球化遇阻,国际上单边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疫情全球扩散使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其长期影响如何?为了回答新冠疫情对世界形势与中国发展的影响问题,早在2020年2月疫情初期,人大重阳就陆续推出“抗疫与经济两手抓”、“疫情加速百年变局”、“美国将大规模爆发疫情”、“应以1930年大萧条比照疫情的经济冲击”、“东京奥运将延期”、“抗疫将进入持久战”等重要前瞻判断。疫情周年时,人大重阳又推出了《后疫情时代全球“蝶形”》风险及防范,再次警示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的六大风险。当前,新冠疫情发展形势已趋于明朗化,本文将围绕“疫情后遗症”进行研判。
世界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陷入低迷期。发达经济体的人口老龄化、不同区域间分化加剧等问题,都可能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速度与质量。随着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与“碳中和”的逐步推进,全球能源转型带给中国发展的转型压力也在急剧上升。但外部形势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中国发展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未来一段时间依然是中国发展绝好的重要窗口期。美欧各国一直以来积累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无遗,其重心不得不放于经济恢复、社会重建,以及解决移民、种族歧视、贫富差距、治安等诸多国内难题上。从基建到扶贫,从电子商务到数字经济,从高效控制疫情到社会服务全面改善,中国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和称赞。中国将继续为多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
第二,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的扁平化特征,为中国弯道超车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近年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的技术蓬勃发展。各种迹象表明,人类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在喷发与突破的前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垄断所有的技术创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筑造技术壁垒、禁止技术输出的绝对控制力。中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志在突破多项科技上被某些国家“卡脖子”困境。建设科技强国,将为中国持续发展提供科技动力。
第三,国民自信心的增强与中国社会的团结,为中国攻坚克难、有序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国内基石。中国高效有力的抗疫行动,东西方之间的大相径庭,让中国人民更加确信当前的道路前景光明,也看清西方制度的缺陷与社会运行的诸多漏洞。人心齐,泰山移。西方某些国家的不断打压,打不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与决心。
Santiment:过去三天BTC价值超100万美元的交易达1.34万笔:3月3日消息,Santiment发推表示,BTC鲸鱼变得越来越活跃,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三天里,有1.34万笔价值超过100万美元的BTC交易。[2022/3/3 13:34:12]
中国充分预估到这些新的变化,意识到“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动荡变革期”与“战略机遇期”交汇,机遇与挑战仍然长期并存,考验中国的战略定力与战术调整,也对中国人民团结拼搏与创新创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时刻保持机遇意识与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国就一定能够牢牢地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随着新冠疫苗面世、全球接种率不断提升,疫情大概率会趋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希望逐渐回归正常。不过,疫情仍很难彻底消失,局部反复或成常态,疫情也并非“风过无痕”,其对生活方式、产业变迁、社会问题、国际关系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或给经济留下长期伤痕效应,疫情期间各国采取的大规模对冲政策也难免会带来“后遗症”。而经济潜在增速放缓、债务压力攀升、金融脆弱性增加、中美关系进入长期“低温”通道,都意味着世界经济与国际秩序处在“告别过去”之后的迷茫期。
图表1疫情“后遗症”资料来源:华泰研究
一
疫情反复或成常态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疫情经历多轮反复。第一阶段,2020年1月至3月上旬,我国疫情从爆发到迅速控制;第二阶段,2020年3月至5月,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确诊人数快速上行;第三阶段,2020年5月之后,疫情震中转换至新兴市场国家;第四阶段,2020年7月起,美国疫情二次爆发;第五阶段,2020年10月往后,欧美疫情强势反弹,两地当日确诊峰值达到25~30万人;第六阶段,2021年1月10日前后,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率不断提升、防疫措施加强以及北半球气温转暖等,全球疫情快速收敛,看似出现拐点;第七阶段,2021年3月以来,由于出现多种传播效率更高的病变种,欧洲、印度、巴西等地区疫情又见反弹。截至2021年4月上旬,全球每日新增病例仍高达逾60万例。虽然我国疫情控制效率全球领先,但在各国人流物流交叉输入的情况下,不免出现了几次局部反复。
图表2全球疫情经历多轮反复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新冠病或将长期存在,病变异进一步增加了防控的难度和疫苗失效的可能性,在全球实现群体免疫之前,疫情反复仍会是常态。事实上,据世卫组织表述,天花病是迄今唯一被消灭的人类病。新冠病不仅存在变异问题,而且其宿主不只是人类,还会传染猫、兔、仓鼠等多种动物。若病在动物种群中形成传播链,潜伏在动物宿主中的病随时还有重新感染人群的可能,使得病难以根除。2021年1月,《自然》采访了100多位免疫学专家,90%的受访者认为未来新冠病将会成为地方性流行。
1、疫情常态化或降低接触式行业效率、助推产业发展变迁
一方面疫情常态化会降低接触式行业产出效率。距离我国控制住疫情扩散、基本保持“无疫”环境已逾一年之久,但客运交通至今仍未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增设安全检疫、限定客座率和国际航班落地隔离等措施限制了产能利用率,截至2021年3月,全国日均客运量仅为往年同期六成左右。而由于疫情难以彻底平息,国际交通恢复过程更为缓慢,疫后各国都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度,或增设安检环节等,行业摩擦可能长期存在。
图表3客运交通至今仍未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另一方面疫情常态化可能改变生产生活习惯,助推产业发展变迁。基于“21天习惯养成”,疫情期间的强制社交隔离令更多人群开始被动接受线上方式,例如线上的购物、教育和办公等。据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2020年底全国网络零售渗透率指数较2019年底大幅增长约17.9%,而此前五年的年化复合增速仅约8.2%。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年底我国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3.46亿,较当年6月份增长1.47亿,即便疫情已经稳定,远程办公的普及程度也在快速提升。由于线上方式具有便捷性,用户快速扩充又增加了协同性,线下至线上的迁移预计会成为长期趋势,在利好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同时,传统的百货、写字楼等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环境。据仲量联行统计,2020年四季度北上深的写字楼空置率合计较2019年四季度高出11个百分点。
图表4疫情后,全国网络零售渗透率指数快速提升资料来源: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华泰研究
公链网络Chia Network发布客户端的1.1.3版本,可以显着提高节点性能:据官方消息,公链网络Chia Network发布客户端的1.1.3版本,可以显着提高节点性能,以确保节点中有足够的空间处理交易。Pi 4等小型机器建议在5月3日10AM(PDT)交易开始前,更新到该版本。[2021/5/2 21:17:07]
图表5疫情后,北上深的写字楼空置率上升资料来源:仲量联行,华泰研究
2、疫情危机或给潜在产出留下长期伤痕效应
疫情危机还或留下长期伤痕效应,给经济潜在产出增速带来长期负面影响。一般而言,经济的潜在产出是由投入要素、生产组织方式和衡量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决定。新冠疫情危机并非仅给经济的供给需求带来一次性短期冲击,由于疫情仍将长期存在、且疫情对心理层面的影响更为持久,因此会导致一些行业资本存量灭失和投资收缩、劳动力永久性退出、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可能陷入停滞。不过,数字化转型加速以及医疗技术提高有望对全要素生产率带来部分正面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LauraVeldkamp研究认为,疫情会对经济主体造成“信念伤痕”,这让经济主体在作决策时会更多考虑未来发生极端、负面冲击事件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企业和居民恢复原有投资、消费水平的能力与意愿,进而导致资本存量降低、劳动力需求减少并恢复缓慢。欧洲央行研究显示,不同于过往石油危机和战争等外生型危机以及以金融危机为代表的内生型危机,新冠危机的持久性与广泛性可能会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用工需求产生长期伤痕效应,并且全球价值链在后新冠危机时期的回流可能会阻碍创新和知识的全球传播。中国人民银行研究认为,疫情后我国固定资本和劳动力数量对增长的拉动效应将趋势性下降,根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或下降至5%~5.7%。
图表6我国潜在产出增速预测资料来源: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华泰研究
二
债务风险大幅攀升
新冠疫情不仅给实体层面带来长期影响,由于各国为应对疫情采取了大规模的政策反应,全球债务率大幅攀升、政策空间更加逼仄、金融脆弱性增加,并且资源错配加大了贫富分化与经济结构失衡,疫后经济或将长期负重前行,政策退出与去杠杆导致总需求不断承受压力,金融与实体间的风险反馈可能不时发生,欧美社会矛盾加剧或令国际环境更加严峻。
图表7美欧日央行总资产规模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图表8全球宏观杠杆率资料来源:BIS,华泰研究
1、政府部门加杠杆导致主权债务风险增大
为对冲疫情危机,各国财政赤字激增,全球政府部门杠杆率跃升至历史新高。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极大不确定性,私人部门需求大幅萎缩,政府部门逆周期对冲有其必要性,防止出现总需求螺旋式坍塌。疫情期间各国财政支持政策主要包括弥补收入损失、对企业部门的税费减免和贷款担保贴息、对居民部门的失业补助和就业扶持、抗疫开支,以及绿色和数字化方向为主的新型基建投资等。根据2021年4月IMF财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各国为应对疫情采取的财政支持规模高达约14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约11.8%,导致全球政府杠杆率升至97%左右,较2019年大幅提升13.6个百分点。
图表9全球赤字率资料来源:IMF,华泰研究
图表10全球政府杠杆率资料来源:IMF,华泰研究
其中,美国出于大选换届等因素,高频次、大规模出台纾困计划,财政扩张幅度在主要经济体中居首,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美国2021年联邦债务率将达到102%,而上一次美国政府债务超过GDP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1946年。
图表11新冠危机后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率攀升至二战结束时水平资料来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华泰研究
虽然政府部门逆周期加杠杆有其必要性,但也留下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现货黄金失守1690美元/盎司,日内跌幅扩大至1.3%:行情显示,现货黄金失守1690美元/盎司,日内跌幅扩大至1.3%;现货白银跌1.37%。[2021/3/30 19:30:24]
一是被主流经济学诟病的现代货币理论初步实践。欧美等发达国家实施天量财政扩张的背后,央行沦为了财政的“出纳”,2020年美国增发的4.55万亿美元国债中,52.1%由美联储直接或间接购买。财政货币化可能导致本国财政纪律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政府与主权货币信用面临挑战、高通胀卷土重来等问题。
二是资源配置可能存在扭曲。政府的“有形之手”在干预自由市场时,由于救助方向和规模难以精准考量,公平问题易受诟病,即财政定向支持领域容易获得更好发展,而兼顾不到的环节可能受到不公平对待。此外,不同的财政救助思路也会导致截然不同效果,例如疫情期间美国财政维护的是居民消费能力、中国财政保住的是企业生产能力和居民就业,导致疫后美国面临更大的通胀担忧,而中国得以更快从危机中复苏。
三是主权债务风险增大,政府应对风险能力削弱。危机后各国政府都背负起更大债务压力,然而疫情可能长期存在,压制经济复苏弹性,导致财政周期性收入恢复不足,赤字率和政府杠杆长期居高难下,这意味着政府短期内应对风险的能力削弱,IMF预测全球政府债务率可能直至2026年才出现回落。同时,政府付息压力也在加大,变相提高私人部门隐性税负。IMF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政府付息支出约占当年GDP的2%,这意味着私人部门宏观税率中的2%是用来偿付当年政府债务利息。此外,疫苗分配不平衡,可能导致全球错位的经济修复与政策退出节奏,新兴市场和低收入国家走出危机需要更长时间,资本流出压力大,且这些国家外债占比高,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也可能重演。
图表12部分新兴市场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增大资料来源:Bloomberg,华泰研究
图表13低收入国家利息负担不断加重资料来源:IMF,华泰研究
2、私人部门加杠杆带来资产泡沫、贫富差距和金融脆弱性
全球私人部门也在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大幅加杠杆,虽然实体流动性压力得以缓解,但也带来资产泡沫、贫富差距和金融系统脆弱性等副作用。除了各国政府部门逆势加杠杆之外,疫情期间主要经济体央行大幅降息、投放充裕流动性并提供信贷、债券等融资支持工具,例如美联储推出了一系列“字母工具”、中国为小微企业提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等,刺激了私人部门加杠杆。据BIS统计,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分别较疫情前提升9.8、13.4个百分点,居民部门杠杆率分别提升4.8、5.2个百分点,即新冠危机期间私人部门加杠杆幅度超过了金融危机时期。
图表14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资料来源:BIS,华泰研究
图表15居民部门杠杆率资料来源:BIS,华泰研究
由于危机期间实体需求萎缩,虚拟经济更易于从流动性支持中获益,资产泡沫已然显现。2020年以股市为代表的金融资产在央行“放水”后率先V型反弹,在通胀依然低迷的情况下,全球主要股指的点位和股指多数已创出新高,更夺眼的是比特币在2020年涨幅达3倍,比疫情时期的最低点上涨近9倍。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1年3月提及“欧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严重背道而驰”。房地产也在居民部门快速加杠杆的过程中出现泡沫化倾斜。疫情期间美国30年期房贷利率降低至3%以下,叠加居民资产负债表受益于财政“注水”,美国房地产市场迅速走热,房屋空置率降至四十年以来新低、房价涨幅达历史高位。我国大城市房价也出现上涨压力,存在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的现象。
图表16美股点位和估值创新高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图表17中美房价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一方面,杠杆过高和资产泡沫会加大金融脆弱性,也增大了货币政策的退出难度与去杠杆过程的经济痛苦。实体部门加杠杆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用于补偿流动性、二是形成生产性资产、三是形成金融资产。其中,第一种不产生收益无法抵补债务偿付、第三种要求资产回报率超过利息负担,第二种属于相对良性的加杠杆,但也需要未来实体回报率覆盖融资成本。事实上,疫情期间的实体加杠杆主要用在补偿流动性和金融投资,2020年美国私人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9%、我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也仅同比增长1%,都远远低于债务增速,这导致疫后去杠杆更为痛苦漫长,银行不良率可能出现一个攀升过程。而如果货币政策转向、资产价格泡沫破裂或是再受到外部事件冲击,债务风险有可能加速暴露,导致货币条件收紧,进而又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反馈。
ETC跌破5.3美元关口 日内跌幅为1.3%:火币全球站数据显示,ETC短线下跌,跌破5.3美元关口,现报5.2965美元,日内跌幅达到1.3%,行情波动较大,请做好风险控制。[2020/10/11]
图表18实体部门三种加杠杆资料来源:华泰研究
另一方面,资产主要被富人持有,资产价格膨胀相应会扩大贫富差距。据美联储统计,美国前10%的富人持有80%以上的金融资产,因此资产价格上涨的红利主要被少数富人攫取,而普通家庭更多依赖相对粘性的工资收入。疫情期间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与劳动力市场受损再次扩大了贫富差距。而由于货币更容易流向大企业与富人,流动性“旱涝不均”又加剧了资产膨胀与贫富差距的恶性循环。大型企业以及企业家等高净值人群的信用资质更佳,且拥有更充足的资产作为抵押品,商业银行主动放贷意愿更强,并且其融资渠道更广泛,融资利率也更低。但这些群体抵抗危机的能力本身较强,对流动性需求并不迫切,出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发债-回购”行为,阻碍了货币从实体经济渠道向中小企业和劳动者传导的过程。并且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会更多选择购买资产以满足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进而形成资产价格膨胀与贫富分化的正反馈。贫富加速分化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社会矛盾激化,西方国家民粹主义抬头也与此有关。
图表19美国股票与共同基金集中在不同财富群体中占比资料来源:美联储,华泰研究
3、疫后全球货币政策更为逼仄
除了全球财政政策在疫后面临债务约束问题,货币政策空间也变得更加逼仄。金融危机后,各国货币当局大幅降息,直至此次疫情爆发还远未回到上次危机前的水平。事实上回顾美联储的政策周期,自上世纪80年代沃尔克加息对抗高通胀以来,虽然美国经历了五轮降息与加息周期,但每轮加息高点都明显低于上一轮,且加息周期经历时间也在拉长。说明政策空间在不断变小、回归正常化之路也变得更为漫长。当下发达经济体的常规货币政策空间恐难以应对新的危机出现,量化宽松和负利率等“非常规政策”正在走向常规化。
图表20疫情后,全球多数国家央行政策利率走向零利率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图表21美联储每轮加息高点都低于上一轮,且加息周期经历时间也在拉长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三
疫情加速逆全球化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出现逆流,外部因素是科技周期尚待诞生、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全球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由增量共赢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内部因素是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欧美等发达国家内部社会矛盾激化,而政府不断将矛盾向外转移。新冠疫情的出现令上述困境进一步加深,疫后逆全球化进程也或有加速之势。
1、技术进步放缓,全球经济由增量共赢进入存量博弈
金融危机前二十年间,全球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时代。20世纪后期,全球化在冷战后提速,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在内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世界进入“做大蛋糕”阶段。在此期间,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赚取投资收益和技术报酬,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以要素低成本优势换取技术与外部市场,也迎来高速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等在20世纪末成立,降低了国际间合作的制度性摩擦,技术国、制造国和资源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不断精细化,都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红利,世界迎来一段“高增长、低通胀”的时代。
金融危机后,全球化趋势开始悄然逆转。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动荡,并为此后欧债危机、新兴市场危机埋下隐患。虽然此次危机期间,各国推出本世纪第一轮大规模刺激政策,但全球经济潜在增速未能回到危机前的水平,据IMF统计,2008年的前5年全球GDP的复合增速为5.1%、2010年的后5年为3.7%,明显下台阶。总需求长期乏力导致企业投资不足、技术进步放缓,欧洲央行研究显示金融危机对资本存量产生了长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全球劳动力人口占比在2014年前后迎来拐点,世界经济进入存量博弈时代。在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本国优先”开始成为西方口号。近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群、贸易摩擦、产业回流等都是逆全球化的缩影。
图表22全球资本流动的方向变化资料来源:IMF,华泰研究
BTC突破10900美元关口 日内涨幅为1.33%:火币全球站数据显示,BTC短线上涨,突破10900美元关口,现报10900.01美元,日内涨幅达到1.33%,行情波动较大,请做好风险控制。[2020/9/28]
图表23全球贸易在经济中份额由增长到收缩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图表24全球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回落、老龄化加快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图表25金融危机后全球劳动生产率下行资料来源:PennWorldTable,TheConferenceBoard,华泰研究
2、民粹主义抬头,西方将内部矛盾向外转移
西方国家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导致民粹主义抬头,是推动逆全球化的内因。主导逆全球化的西方国家,本身也是全球化的发起者与受益者,问题出在内部分配严重不均。即西方发达国家参与全球化,主要是通过资本输出、产业转移赚取要素成本降低的红利,因此受益的是资本家和精英阶层,相反,产业空心化导致了本国工薪阶层的就业岗位流失、劳动报酬增长缓慢。以美国为例,曾盛极一时的汽车和钢铁等制造业中心逐渐沦为失业率和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铁锈地带”。据美联储调查,美国后90%的财富群体占有的财富总量由21世纪初近40%,已逐步下滑到30%左右。随着贫富差距扩大并阶层固化,低收入劳动者不满现状,民粹主义开始侵蚀主流,逆全球化成为转嫁内部矛盾的选择。特朗普在2016年大选中得以胜选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其“逆全球化”的主张使其赢得“铁锈地带”关键摇摆州的选票。
事实上,全球化带来的国家间互利共赢,需要本国进一步的收入分配和产业转型,来实现从“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到“帕累托改进”。然而,欧美国家既得利益者不愿意分蛋糕给工薪阶层,资本绑架导致内部矛盾不断激化。美国2011年“占领华尔街”、2021年“攻占白宫”等事件都反映出对底层民众的不满情绪。西方精英们则出于维护政局稳定和资本利益、吸引选票等考虑,有意将矛盾向外转移,采取愚民政策,将西方自身制度缺陷引发的问题归咎于全球化,导致逆全球化的呼声愈演愈烈。以美国为典型,特朗普在2016年当选总统后便将矛头对准全球化,声称“中国正抢走美国制造业的工作”,不断制造与中国摩擦并相继退出多个国际组织,通过外部树敌转移本国矛盾。
图表26美国居民不同财富分层群体的财富占比资料来源:美联储,华泰研究
3、疫情恶化困局,全球化迎来多维度挑战
在逆全球化甚嚣尘上之时,新冠疫情又带来更多挑战:一是全球产业链耦合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产业回流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创造就业,多了国家发展安全层面的考量;二是疫情导致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潜在产出增速面临进一步放缓压力,存量竞争的特征会更加明显;三是疫情期间的天量刺激政策将再次加剧贫富分化,西方国家社会矛盾频频外显;四是疫情长期存在,将客观上降低全球人流与物流效率,阻碍全球商业贸易活动。
4、产业链重构是逆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疫情提高了各国对产业链安全性的重视。疫情之前,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就开始力促制造业回流,声称为本国创造就业。然而疫情暴露了全球产业链耦合的短板。一旦外部上下游的生产环节或国际物流受阻,就会连累到本国生产活动。中国好在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实现内部产业链和供应链衔接,才得以在疫情期间较快恢复生产秩序。另一方面,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更担心断供风险。疫情发生后,多国出台粮食出口禁令、发达国家占据更多疫苗份额,带来的教训是一定要提高国家战略安全物资的本土生产能力。
图表27近年来发达国家力促制造业回流
资料来源:Wind,Bloomberg,华泰研究
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方向或是区域内整合与关键领域本土化。对多数国家而言,产业链完全实现本土化的成本过大、也缺乏可行性。我们预计是空间距离接近、签署贸易协定、外交关系密切与意识形态互认的区域内部可能继续加强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而与“圈外国”的生产联系会逐步减少。事实上,东盟在我国的外贸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产业链紧密程度在过去几年快速提升,进出口份额从2000年的8.3%跃升至2020年的14.7%,已超过美国和欧盟,RECP签署有望继续加强产业分工合作。但是,关键领域需要自主可控,能源、粮食、医药、芯片、国防设备等不能受制于人。日本在2020年补贴40余家医药企业回归本土。我国也在致力于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补齐基础产业的瓶颈短板。
图表28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图表29国际主要贸易协定一览资料来源:WTO,CPTPP,USMCA,RECP,华泰研究
产业链重构将对全球经济带来多维度影响:
一是,全球朱格拉周期可能在疫后阶段性走强。疫情本就加速了全球制造业产能出清,疫后补库存将促进产能回补,而各国产业链重构回流的过程又将伴随大量新增产能投资。不过,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仍在加深,产能转移意味着,一个地区新增产能将导致另一个地区的冗余产能逐渐落后淘汰,长期看还未能摆脱投资增速中枢的下行趋势;
二是,全球贸易占经济总产出的份额可能加快收缩。事实上在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在产出中的份额已经出现萎缩之势。而疫后产业链重构向区域化、本土化的方向发展,导致全球价值链进一步缩短,全球贸易在产出中的占比或加快萎缩;
三是,全球通胀波动率提升,且或出现消费国通胀、制造国通缩的分化。过去全球化发展加剧了要素竞争,并使供给体系更加高效稳定,导致全球通胀中枢系统性下行且更加稳定。逆全球化可能导致相反结果,但对不同国家影响不同,美国等消费国劳动力成本高,产业回流将导致物价攀升,而中国等生产国可能面临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和通缩的风险;
图表30美国工资水平显著高于新兴市场国家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图表31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四是,我国作为世界最大供应链中心的地位可能弱化,但价值链分工或继续向上延伸。2011年以来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参与度已在放缓,主要是国内走过了刘易斯拐点,人口数量红利消退,价值链中间环节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主动或被动外迁。但我国仍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国际大循环中的关键地位不易撼动。并且我国在高铁、通信与电力设备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短期内国外替代难度比较大。此外我国也在积极应对全球化逆潮,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抵御外需收缩之势,加快价值链向上延伸发展、降低可替代性,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
图表321990年以来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位置与参与度
注:GVC参与度=IV/E+FV/E,GVC分工位置=ln(1+IV/E)-ln(1+FV/E),其中GVC表示全球价值链,IV、FV、E分别表示一国总出口所包含的间接国内附加值、国外附加值和以附加值角度核算的总出口。
资料来源:UNCTAD-EoraGlobalValueChaindatabase,NBER,华泰研究
四
中美摩擦难以避免
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倪峰曾将2009年之前中美关系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战略合作:中美之间利益一致,美国为在美苏争霸中获取更多支持而拉拢中国,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广阔市场等也让美国动心;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需要美国的帮助;动荡发展:中美贸易联系日益紧密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但也存在一些危机,如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南海撞机事件”,小布什宣称中国是美国的竞争对手等;稳定发展:“911”事件之后中美在打击恐怖主义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中美沟通日益频繁,中美战略对话、中美能源对话、中美反恐磋商机制等接连举行。
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后,中美关系已进入到竞争博弈的新阶段。美国经济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创,贫富差距、种族歧视等内部矛盾突出,同时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威胁到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发动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实施科技制裁,意图遏制中国发展。疫情之后,中美角力的格局或愈发明显。
国际经验表明中美竞争难以避免,疫情又成为催化剂。“修昔底德陷阱”指新崛起的大国必然会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冲突变得不可避免。历史频频应验,在国际局势较为动荡的时期表现为战争,比如美苏争霸时期的“冷战”,而在和平年代则体现在贸易等领域,如1985年美日之间的“广场协议”,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等。从经济实力上来看,据IMF数据,2020年中国GDP已经是美国的70%左右,与日本历史峰值72%十分接近。而新冠疫情的出现,中国疫情控制效率向世界展现出制度优越性,也加速了中美之间经济实力差距缩窄。近期阿拉斯加会谈中,我方表现出的强硬态度反映出两国综合实力差距已不同往日,拜登在就任后的首场记者会上声称任内不会让中国超过美国,不寻求与中国对抗,但清楚美中会展开非常激烈的竞争。这些都说明中国的崛起已给美国带来较大危机感,中美关系难以重回“蜜月期”。
图表33中美经济实力差距不断缩窄资料来源:IMF,华泰研究
近年来,中美摩擦变换形式但一直存在。本轮中美摩擦的标志事件是2018年3月美国拟对华加征关税,此后经历多轮谈判并最终在2019年底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贸易领域摩擦初步缓和。然而,美国又加紧在科技领域对华封锁制裁,在地缘领域发表涉南海声明挑拨中国与地区国家关系等,即便疫情期间美国陷于内患也没有停止对华干扰。
中美博弈仍是未来若干年国内经济和市场面临的最大外部风险。对于经济,影响包括关键原材料与技术“断供”阻碍国内生产、贸易壁垒削弱出口需求、政策引导产业资本回流等,也存在对微观主体信心层面的打击,进而压制消费与企业投资倾向。对于市场,美国对华政策多变且可预测性较差,令“黑天鹅”变得更加频繁,例如2018年特朗普的“推特”曾成为我国股市“晴雨表”。权益类资产波动率或增大,市场风险偏好或长期、频繁受压制。
图表342018年以来中美在贸易、科技、地缘等多方面产生摩擦资料来源:新华社,外交部,商务部,华泰研究
五
疫后利率中枢或有所下行
综合前述,疫情反复或成常态并给经济带来长期伤痕效应,虽然2021年GDP在低基数上迎反弹,但潜在产出增速反而将进一步放缓。与此同时,疫情期间政府部门大幅加杠杆导致偿债压力骤增,短期内逆周期调节能力被削弱、对利率的承受能力也在降低,未来一段时期控制财政风险成为重点,意味着利率债供给扩容的节奏可能放慢。而私人部门加杠杆则带来了资产泡沫、金融脆弱性等问题,货币政策更需谨小慎微、灵活精准,避免触发系统性风险。此外,疫后外部环境也更趋复杂严峻,逆全球化可能加速,产业链重构与回流或给我国等传统制造大国带来通缩风险。而中美实力差距在进一步缩窄,意味着两国间的摩擦将长期以多种形式存在,“黑天鹅”事件更加频繁,经济继续承受外部压力,而市场风险偏好也或长期、频繁受到压制。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利率中枢的下行趋势。
图表35疫后利率中枢或有所下行注:虚线为模拟趋势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六
应树立健康安全发展的理念
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这些要素是各国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各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让人们更加意识到对于国家发展而言健康安全的环境是更为重要的基本面因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健康与安全问题类似于在追求投资回报的过程中重点关注风险控制。达沃斯2021全球风险报告重点提及了环境风险。每个人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抵御。未来十年环境风险仍是首要问题,其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气候行动失败、极端天气事件、人为环境破坏、重大地球物理灾害、自然资源危机等。因此环境风险急需得到更多重视,从而帮助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安全发展。健康安全发展与资本、技术、劳动力皆有关联,对于资本要素,绿色金融除了可以提供资金融通的功能,还可以修正经济基本面的发展方向;对于技术要素,环境友好的科技创新、智能化、数字化等将更加贴合健康安全发展的理念;对于劳动力要素,如果没有健康安全的发展环境,劳动力参与率将会受到显著影响,不稳定因素会急剧显现。
基于绿色金融思路强化动态社会保障网络有利于推动落实健康安全发展理念。后疫情时代,随着资产泡沫化和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外加民粹主义的抬头,社会风险及危机进入加速阶段,社会领域中的不稳定因素动摇着我国的社会保障网络。社会危机的一个特点是诸如失业率攀升和物价上涨等问题不能人为抑制,为防止社会危机的失控,传统金融思路的解决方案已陷入力不从心的状态,中国亟需全新的社会保障方案。
以绿色金融思路构建动态社会保障网络就是要用基于资产估值的社会保障手段替代基于现金流的社会保障手段,是对传统金融思路下社会保障供给的一种创新。绿色金融思路变更了传统金融思路认为的只有纳入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才被用来估值的核心。例如,原先,绿水青山因创造不了现金流,所以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人们只能进行挖矿或对绿水青山进行资源开发,创造出现金流后,才能创造出绿水青山的价值。而绿色金融思路借鉴了REITs中将非动态资产纳入金融活动过程,即对非动态资产进行估值这一核心,在国家和省一级具备资产负债表的前提下,按绿色金融在保持绿色状态下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这一规则,赋予绿水青山一定价值。用这一思路构建全新社会保障网络就是指政府不是以未来工作的现金流,而是以资产估值折合成现金流的方式发放社会保障金,这将赋予我国社会保障高度的稳定性。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