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大家以为是经济学问题,其实是心理学问题。
本文内容概要:
比特币的能源消耗
平台币的隐藏逻辑
为什么要把用“心理补偿”来解释挖矿?
很多挖矿本身没有什么必要
挖矿出来的币也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价格充满泡沫
有罪推定更适合加密资产的评测
大家总是在各种各样的渠道上看到各种各样的的挖矿概念,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挖矿”的概念本质是什么? 比如交易即挖矿、骑自行车即挖矿、抽烟即挖矿、流动性挖矿、吃饭即挖矿、玩游戏即挖矿、跑步即挖矿、发文即挖矿、点赞转发即挖矿……不可胜数。 挖矿始于比特币挖矿,开始于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赫尔辛基的服务器上挖出的比特币第一个区块,史称“创世区块”。为啥要挖矿呢?激励机制。这种理解似乎很正确,或许也是中本聪的本意。
天桥资本基金经理: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仍对投资加密货币犹豫不决:金色财经报道,前白宫通讯主管兼 SkyBridge Capital 对冲基金经理 Anthony Scaramucci 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仍不愿投资加密和区块链技术。?加密货币由大约 10% 的金融服务社区主导。机构不在那里,任何告诉你机构采用这个领域的人都不是完全诚实的,或者他们看到了我没有看到的东西。Scaramucci 发表上述评论之际,许多主流银行和金融机构已开始向其客户申请并提供更多加密货币投资。这位对冲基金经理还预测,随着去中心化金融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一家大银行最终会购买 Coinbase 或类似的加密初创公司。[2021/9/27 17:10:31]
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比特币挖矿所消耗的电力,大概有多少。
动态 | 报告:灰度GBTC资产绝大多数来自资产管理规模低于1亿美元的未知客户:The Block的一份报告指出,灰度(Grayscale)产品的总资产管理规模(AUM)仍超过20亿美元,但自上个月以来增长了22%,投资产品的AUM同比增长40%。根据灰度提交的13F表格,灰度比特币信托(GBTC)资产的1.3%来自AUM超1亿美元的美国机构投资者。其余98.3%来自AUM为1亿美元以下的未知客户,即不在13F表格范畴内。另外,自以太坊信托产品推出以来,拥有该产品的机构的AUM均未超过1亿美元。注:美国SEC规定,管理股票资产超过一亿美金的机构,需要在每个季度结束之后的45天之内,向SEC提供自己在这个季度末的持仓报告。这个报告就是13F表格。[2019/10/23]
图源:Digiconomist,2020年07月24日上图描述了比特币的电力消耗对比各国能源消耗,其中,比特币挖矿电力消耗占英国18%,占澳大利亚一个国家能源消耗的1/4,几乎相当于捷克共和国一个国家的消耗。
动态 | 高德纳:大多数企业的区块链解决方案仍需5-10年才能对行业产生转型影响:知名研究及咨询机构高德纳(Gartner)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大多数企业的区块链解决方案仍然需要5到10年的时间才能对行业产生转型影响。Gartner分析师和研究副总裁Avivah Litan表示:“区块链技术还没有达到人们的高度,大多数企业区块链项目都停留在试验模式中。区块链尚未实现跨业务生态系统的数字业务革命,可能至少要到2028年,Gartner预计届时区块链在技术和运营上都将完全可扩展。”(Bitcoin.com)[2019/10/13]
本质上是因为比特币挖矿可以赚钱,因为挖矿成本常年低于比特币市场价格。这个挖矿成本各个地区的电力成本有关系,电力成本高的算力设备会流向电力成本低的区域。例如,相当数量的矿机是在中国四川省,这是用脚投票的结果。比特币的矿机耗能是世界最大的,也是经典的PoW挖矿,也就是工作量证明机制挖矿,ETH、BCH、Ltc都属于这一类。
声音 | Jake Chervinsky:绝大多数与加密相关的诉讼最终都将变得司空见惯:美国政府执法辩护和证券诉讼律师Jake Chervinsky刚发推表示,最终,绝大多数与加密相关的诉讼都将变得司空见惯,毫不起眼;案件将被提起诉讼,并在没有太多通知或宣传的情况下得到解决。我们今天对追踪这些案例如此感兴趣,这一事实表明,我们还很处于很早期,还要走很长的路。[2019/8/15]
文章开头的时候提到过各种看名字就觉得亲切或者匪夷所思的“xxx即挖矿”,用的也是所谓的激励机制,交易即挖矿,是交易平台鼓励你交易;流动性即挖矿,是去中心化借贷平台鼓励你存款和借贷;那么,如果是抽烟即挖矿,难道是鼓励你多买他们平台的烟抽,吃饭即挖矿是要去他们的饭馆儿去吃饭吗?
逻辑上是的,也就是说只要是有消耗能源(或者消费)的行为就可以加进去一个挖矿。那么,挖矿本身除了经济学上的博弈,如BTC,大家挖矿把市场给推高,参与的矿工众多,全网的算力够到可以维护整个网络的稳定——这都是后来的结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为了鼓励你挖矿: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来一起愉快地参与一个有趣的事情吧,后来的故事你都知道了。硬件不断迭代,币价不断攀升。
动态 | 推特调查:大多数美国加密货币投资者拒绝上报加密货币损益:据newsbtc报道,随着美国报税截止日期的临近,加密投资者将需要审查其持有的加密货币相关损失和收益。然而,根据Crypto Wendy O最近在推特上发起的调查,绝大多数加密投资者拒绝报税,并且如果美国国税局(IRS)发现未报告的收益,他们愿意承受严厉的处罚。在参与投票的620人中,81%的受访者表示绝对不会报告加密货币税收,5%表示“将在下周开始”(报税截止日期为下周一),而15%的加密投资者表示目前正在进行中。[2019/4/13]
在一开始的时候,这个挖矿的工作会占用自己的计算机资源,会耗费电力,挖矿出来的比特币,一开始也是一文不值。也没有地方交易,那么挖矿作为奖励的说法其实站不住脚,或者说另外一个词更加贴切“心理补偿”。其实早期挖矿也只是为了好玩儿,但是费了我一部分钱,所以来个币奖励会心理上好受一些。
这个现象,当代社会随处可见,比如你去很多饭店吃饭,给你办VIP,给你积分,很多的时候这个积分没有什么用。可是这个积分是一种消费的心理补偿。
下文所说的平台币,其实不单单是指交易所的平台币,即使是所谓的去中心化项目如Compound,产生的COMP在这里也统称为平台币,有平台方产生的加密货币就是平台币。
吃喝拉撒睡、坑蒙拐偷等行为皆可一并加入挖矿机制,打包进入“矿圈”。这样就明白交易即挖矿,就是一种心理补偿,交易即挖矿出来的平台币逻辑上来说,他们的做市资金或者叫做托底的资金不会大于交易的手续费收益,当然,币价可以无限高,但是基本面的价值就是这个。
请不要说交易所的发展好了,平台币自然就会涨,这只是间接的关系。当然,如果平台上市了比如去了纳斯达克、纽交所等,他们的股票价格的基本支撑是平台本身发展的好,这就是所谓的股票基本面分析。平台币会涨,只是因为一个事:交易所每隔一段时间去回购流通中的平台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就是讨好市场。很多人也这么认为,所以认为平台币长久不了。
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交易即挖矿的话,交易的过程中产生了手续费,我消费了,我消耗自己的金钱了,我需要心理补偿,所以我要产生平台币。实际上三大交易所,都不是这么运作的,而是直接发出平台币,然后承诺每个季度拿出部分的盈利回购平台币,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为啥不去做交易即挖矿?因为这样可以先把所有的钱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然后,自己控制做市资金币价进行动态影响,这样可以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儿。所以,平台币是可以长久的,只是币价是有天花板的。
再回头看流动性挖矿,比如最近流行的COMP,如果没有流动性挖矿的话,可能很多散户就不愿意去更多的质押、借贷了。是激励更是一种心理补偿,除非平台项目方愿意公布实际收益盈利并对COMP进行定期回购处理,这个价格也是站不住的,早晚掉头一泻千里。因为就是一个心理补偿,你告诉我,心理补偿有多少的价值支撑。
答案是:
第一、很多挖矿本身没有什么必要
之所以挖矿是因为项目是去中心化的。就这一条因素,大多数项目是符合不了的,举例:比特币是去中心化的,可挖矿;三大交易所是中心化的,挖不挖矿是不是交易即挖矿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现在的平台币在中心化系统上运行更加高效。中心化的直接管理积分系统更方便,比如麦当劳消费拿到积分,积分换优惠券。
第二、挖矿出来的币也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价格充满泡沫
如果有价值或者说有好的价格可以卖掉,我还可以称之为激励。但很多时候,产生这个币的机制是一个心理补偿,而对外声称各种高大上的经济模型,吸引散户韭菜来接盘。用“心理补偿”来看待挖矿,可能更容易看到局的核心事实对的真相。
第三、有罪推定更适合加密资产的评测
用“激励”或者挖矿的时候给人的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个赚钱的活,这是个有价值的事,这是隐形洗脑。对于目前的加密市场,对于所有的数字货币项目,应该采取“有罪推定”而不是“无罪推定”,先假设项目是空气,项目方是子,搜集证据去证明这个项目是个假货,如果无法搜集到证据或者搜集到的信息和数据都在说“这是个好人,他们没有作案动机,也没有作案的行为”。这个时候,才能将自己的钱的一部分放心的投到某个加密资产上。
本文是作者日常的思考或者叫做碎碎念,从比特币的能源消耗,讲到了广义上的平台币以及平台币隐藏的挖矿逻辑,并且得出推论大多数的“挖矿”只是一种心理补偿。提出对项目和加密货币的观察和判断,尽量采用“有罪推定”而不是“无罪推定”。相信读完本文,你对“挖矿”、“消费”、“激励机制”、“心理补偿”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