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巴比特专栏

作为一名分布式商业的观察者与从业者,在过去的几年里,笔者有幸见证了包括工业、科技、金融在内诸多行业天翻地覆的发展。而研究的时候,就免不了要对各个行业的历史进行回溯。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人发现,跟此前曾接触过的制造、能源、计算机、通信等行业相比,货币、尤其是数字货币行业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与其他行业更专注于技术研发不同,货币行业是一个充斥着特别多争论的地方。

这并不是说其他领域就没有争论,也不是说货币行业就没有技术进步,而是说在各个行业的新闻当中,其他行业技术变革和产品应用的比例相对更高,而数字货币利益集团口诛笔伐、甚至是明争暗斗的比例更高——前有法币与比特币之争、比特币与山寨币之争、再到后来的比特币与比特现金之争、乃至比特币与黄金之争……如果说其他行业给人一种实验室的感觉的话,那数字货币行业就更像是一个辩论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用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给大家所介绍的一个结论,就完全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1、主观信任驱动的行业以往复循环为主,缺乏明显的发展趋势

开门见山,笔者先以表格的形式,来带大家简单过一下其他几个行业的发展历史:

PeckShield:Justin Sun相关地址借入5980万枚DAI存入MakerDAO产生收益:金色财经报道,PeckShield监测显示,Justin Sun在Ethereum上标记的地址将70,290枚wstETH(1.474亿美元)、4500万枚USDD和5,008.9枚ETH(900万美元)转移到中间地址0xBCb7...07df1。0xBCb7...07df1已提供6.7万枚wstETH并从MakerDAO借入5980万枚DAI,然后将这些DAI提供给MakerDAO以产生收益。[2023/8/11 16:20:30]

可以发现,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制造业和能源业、还是比较新颖的计算机业和通信业,他们的发展趋势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决定产品体验的几个主要指标,在出现技术突破时都会呈现出同时明显上升的倾向,请注意:这句话中所提到的,是几个指标“同时上升”,而不是说某一个指标上升、另一个指标下降,换句话说,后一种技术比前一种好,是得到绝大部分人认可的客观事实。而且在体验了新技术之后,就很少有人再想回到旧技术。比如说,你在使用习惯了电力之后,就不会再想在家里烧木柴,你在使用习惯了4G智能机之后,就不会再想退回到1G老人机。尽管在某些特定场景之下,原有的老技术也能拥有一席之地,譬如说某些农村地区仍然会用炉子烧煤,而一些野外活动也仍然需要使用对讲机通信,但这更像是在特殊外部条件下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不是说这些原始的技术本身比新潮的技术有什么明显的优点。

香港首创推出区块链驱动的名贵腕表保险服务“TimeCare”:金色财经报道,港股上市公司东方表行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东方表行有限公司(东方表行)、YAS (亿有限公司)、及昆士兰保险(QBE)联合宣布推出香港首个区块链驱动的名贵腕表保险服务“TimeCare”,该保险跳出传统保险框架,将保险涵盖无缝整合至腕表购买过程当中,并且凭借区块链技术提高理赔安全性、透明度和效率。(prnewswire)[2023/7/15 10:57:12]

然而到了货币领域,情况似乎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货币行业怎么会不一样呢?“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也是货币逐渐变得轻便化和标准化的一个体现啊!你看现在还会有人随身携带金块银块吗?虽然在像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国家,一些顽固不化的人还在坚持使用纸币与信用卡,但是移动支付也已经开始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啊!

这些朋友可能没有想到的是,货币的评价指标除了它的便携程度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很多的因素。比如说匿名性。现在很多消费者对于汇集了用户支付信息的大企业非常信任,认为这些巨头们将会非常好的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但在某些消费者看来,大企业是不值得被信任的,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支付信息全权交付给他们,这些财阀们不知道会用它去做出什么事情。

所以,对这些人来说,能否保护自己的隐私是货币非常重要的一条属性,因此他们宁可牺牲一部分便利性,也要去使用匿名性更好的纸质货币。那在增添了这个评定指标之后,纸质货币和电子货币孰优孰劣,你就讨论不出来个高下了。因为大型支付企业值不值得信任,这本身就是一个颇为主观的问题。而隐私性和便利性哪个在支付的过程中更重要,更是完全没法说。就是业界争到地老天荒,也争不出个所以然出来。

律师:NBA球星沙奎尔·奥尼尔躲在家中以避免接收FTX相关诉状:3月16日消息,NBA球星沙奎尔·奥尼尔因推广加密交易所FTX,于去年11月被投资者提起集体诉讼,该诉讼还将FTX前高管们列入被告。原告律师David Boies和Adam Moskowitz在本周二在给被告的电子邮件中写道,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试图让你们都收到我们的诉状,但只有奥尼尔一人选择逃避送达,以拖延这些诉讼程序,或以其他方式试图避免对这些指控负责。

根据律师的说法,据称奥尼尔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藏在家中,当时送审员拿着法庭文件出现在他家门口。律师们还声称已经联系了奥尼尔最后一位为人所知的诉讼律师,但没有成功。(福布斯)[2023/3/16 13:08:04]

事实上,除了便利性和隐私性的取舍、也就是纸币和电子货币之间的争论之外,货币还有着其他的评价维度。其中争议性最强的一点,当属其背后的背书资产。毕竟,货币的外在表象固然有千般差异,但他们的用途却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用来交换商品和服务,而背书资产,则是货币购买力的直接决定因素。纵观历史便不难发现,在过去的1000年间,人类社会就一直在这一个问题上反复纠结:货币是应该基于中心化的国家信用发行、还是应该基于去中心化的贵金属等资产来发行。那么,他们究竟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Uniswap V3部署至Kava EVM网络的提案已通过热度检查投票:金色财经报道,Snapshot页面显示,关于“将Uniswap v3部署到Kava EVM网络”提案以100%的支持率通过热度检查投票。此外,Uniswap治理页面显示,在Avalanche部署Uniswap V3的提案已开启链上投票,该投票将于3月17日结束,目前支持率为99.99%。[2023/3/13 13:00:08]

从上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各国央行始终没有找出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在这两个选项中往复折返跑——今天采用中心化的国家信用背书,明天就跑去信赖去中心化的贵金属,而几天之后,又退回到中心化国家信用上,即便是在现在,去中心化的比特币,还在每天嚷着要冲击中心化法定货币的地位,如此来回折腾,可以说是“犯了再改,改了再犯,犯了再改,千锤百炼”了。

为什么社会会在货币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背书资产之间来回纠结?原因其实和人们在货币的隐私性和便捷性之间来回纠结是一样的,如果说隐私性和便捷性的取舍,源于人们“应不应该信任大企业”这个极为主观的问题的话,那么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往复,则是源于人们“应不应该相信央行自制力”这个更加主观、也更具争议性的问题:信用货币的支持者认为中心化的货币可以产生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而信用货币的反对者则认为央行的任性只会稀释自己的资产,可以说,除非这两者之间打上一架,否则上述问题,永远也讨论不出来个是非。

dYdX 24小时交易量达16.8亿美元:据官方消息,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台dYdX发推称,dYdX 24小时交易量为16.8亿美元,昨日交易笔数为23万。[2022/8/12 12:21:36]

好,关键来了:在上一篇文章当中,笔者曾经向大家介绍过一个结论——在由主观信任情绪所主导的问题上,人们经常会表现出一个特点:反复性。也就是今天觉得a选项好,但在采用了a选项一段时间后,又会开始觉得b选项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某种选项带给人们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而在边际效应变得非常微弱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有动力切换到能够带来更强边际效应的另一种选项上,毕竟这两者之间是各有长处。比如说在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人会觉得大水漫灌好,中心化货币好。

但在危机度过之后,人们就会开始觉得中性稳健好,去中心化资产好。而鉴于经济的发展是呈现出波动性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人们一直在中心化货币去中心化货币之间来回换车。而现在的货币,就处在一个背书资产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换车的节点上。比特币和Facebook的Libra就是典型案例,前者是非常彻底的去中心化议会治理模式,而后者则采取了颇为分布式的储备资产,也许这两个项目最终都不能成功,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全球货币背书资产的去中心化已经是一股难以阻挡的浪潮。

与其他行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技术的变更不同,由于货币资产的变更往往是源于人们信任的崩塌与重建,因此这个过程,往往是伴随着无尽的辩论与斗争。而作为想要取代中心化信用货币的挑战者,数字货币行业从外到内,也免不了各种口水战,这其实并不完全是从业者的责任,跟这个行业本身的特点也有一定关系。虽然在笔者看来,货币行业的辩论也应该适可而止,毕竟货币信用资产的可靠性不是靠“喊”出来的,而应该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成绩来获取外界的认可,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2、货币历史启示录:用户兴趣变革在即,区块链应用的突破点不在游戏领域

上面几个行业的发展历史,其实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那些由客观指标所主导的行业,是会有一个趋势而存在的。比如说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体系中,谁都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会按照“吃饱饭-住好房-满足精神需求”这样的趋势而发展的。因为达到了后一个层次的人,肯定会比前一种层次中的人状态更好。但在那些由主观意向所主导的领域,这种趋势就不明显了,比如说:都知道人的基本需求是把饭吃好吃饱,但怎么样的饭才算是好的?有人会觉得无肉不欢,但有的人却是素食主义者,再比如说:虽然说现在大家都想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但怎么样才能满足?有人会觉得及时行乐才是正道,但有些人在学习充电时才会感到充实,这种事情太过于主观,你是完全没法说谁对谁错的,也谈不上什么趋势,比较大的可能是:就像一个朝三暮四的普通路人一样,人们的需求会在这些选项中间不断地来回切换——吃素吃腻了就吃肉,肉吃腻了就吃素,学习学烦了就游戏人间,玩的乏了又开始嚷着要终身学习……

对于包括区块链在内的科技公司来说,群体的这种反复性,经常会让很多观察者和从业者摸不着头脑。比如说:大约在五六年之前,当时的读者们特别喜欢看深度文章,由调查记者们撰写的专题稿件,经常是互联网上受到高度关注的“贵客”,然而,短短几年之间,人们的兴起突然开始转向3~5手机屏就能刷完的短文章,而对长篇大论的“深度文”失去了兴趣。而就在自媒体作者们绞尽脑汁琢磨如何打造出“短平快小爽文”的时候,素以推荐此类文章而出名的今日头条,近期却又修改了推荐机制,降低了“低格调”内容的推送,转而开始推荐甚至弹窗一些深度文章。这就是因为用户们看小白文章看得太久,已经产生了抵触甚至厌倦的情绪,转而对前两年被抛弃的深度文章产生了新鲜感。这种变化,推动着像今日头条这样的科技公司不得不对推荐算法做出重大调整,去满足用户的口味。

从货币的历史、以及今日头条的经验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案例实际上都是在为笔者上段中所提到的那个观点进行佐证——那就是在被主观喜好所主导的领域里,用户的需求经常是反复的,现在很多朋友都喜欢把Dapp局限在游戏领域,甚至想要把前者和区块链游戏化等号,在笔者看来,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一种行为。我们姑且不说游戏行业现在是被腾讯和网易主宰的一片红海,就算不是,游戏这项活动在人们时间表中所占到的比例也已经达到了一个高点,作为一项精神娱乐活动,它是绝对存在着被主观性极强的用户们所抛弃的可能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区块链游戏就一无是处,我们要知道一点,世界上最早的移动端APP,实际上就是摩托罗拉手机里的贪吃蛇游戏。事实上,电子游戏在软件行业里,所发挥的作用是远超出了“愉悦身心”这件事情的——为了讨好挑剔的年轻玩家,游戏厂商们不得不对游戏界面的可操作性进行持续的提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就起到了提升移动软件客户端体验的作用。现在大家如果去看一看一些c端的非游戏应用、甚至是一些B端的产业应用就会发现:这些客户端的操作界面。有很多要素都是借鉴了电子游戏的。

那么,现在业内搞的热火朝天的区块链游戏有没有意义?在笔者看来,有!它的作用主要是探索区块链应用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客户端界面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以及加密货币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嵌入到区块链应用中,也就是说,区块链游戏应该是为未来的区块链应用积累前端界面的打造经验,类似于一个“Dapp开发培训基地”的作用,至于如果你真的想把它投入到商用,甚至是吸引大批玩家来玩的话。想一想就得了。那么多电子游戏的厂商专注于产品打造,尚且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现在很多项目方既要专注于产品开发,还得兼顾代币价值,双线作战,还能比得上人家全神贯注吗?现在这些一片凋敝的所谓“链游”,就是绝佳的佐证——毕竟,当一个C端行业的供应商竟然比客户数量还要多时,这都不是产能过不过剩的问题了,而是你这个细分行业有没有必要存在的问题了。

作者:孙副社长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15ms0-0:52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