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交易平台激励模式思考 流动性和交易行为哪个更值得激励?

原文作者:AlexXu,MintVentures?研究合伙人

本篇文章属于?MintVentures?的?MintClips系列。MintClips?是我们对于行业事件,在内外部交流后的一些思考。相对于我们的#深度研报和#赛道扫描系列文章,MintClips?并不讨论特定的项目,主要呈现对于特定议题的“阶段性洞察”。

引言

本篇内容来自于?MintVentures?小组的一次在线讨论,当时我提出了两个问题,我们的研究员?Lawrence?和投资经理?Scarlett?给出了自己的想法,再结合了我对该问题的思考和延展,构成了本篇?Clip?的主要内容。

我提出的两个问题是:

1.交易平台的代币激励,是应该激励流动性,还是应该激励交易量?为什么?

2.假设平台有交易激励机制,为了获得激励的刷量交易对于协议来说利弊哪个更大?为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两个问题中的“交易平台”是泛指,包括现货?Dexs、去中心化衍生品项目以及?Blur?这样的NFT交易平台,甚至包括中心化交易所。

以下文章内容为笔者和团队截至发表时的阶段性看法,可能存在事实、观点的错误和偏见,仅作为讨论之用。

起源:交易平台为什么要发行权益代币和进行激励?

在笔者看来,交易平台类项目之所以要发行权益代币,主要有三个原因:

1.代币募资。这条好理解,不做赘述。

2.去中心化治理。权益代币的出现和分发是社区化治理的前提条件。

3.增长和经济系统调节手段。

欧洲首个Metaverse主题ETF在伦敦证券交易平台上市:3月17日消息,数字资产管理公司ETC Group宣布其Metaverse主题ETF产品Global Metaverse UCITS ETF(代码:METR)在伦敦证券交易平台上市,ETF将追踪Solactive ETC Group全球Metaverse指数。据了解,该产品将获准在欧洲销售,成为欧洲首个Metaverse主题的ETF。[2022/3/17 14:03:24]

然而从Web3的商业实践来看,?1、?2?两条并非必选项,因为:

1.项目可以进行股权融资。

2.中心化的治理仍然是企业和项目运营的主流,甚至大部分已经开始去中心化治理的项目的治理内容和表决,实际上也集中在团队和相关机构手中。

真正重要的或许是第三条:一个项目拥有了代币这一手段后,相对于无代币项目,其用于增长的激励资源以及项目经济系统的调节能力都大大提高了。

而交易平台类项目进行代币激励,其核心目的一般只有两个,即:

1.新项目实现冷启动,通过代币激励为产品吸引最初始的双边用户。

2.做大双边市场,并期待通过代币补贴加速跨边网络效应的扩大,形成对于竞品的壁垒。

这里说的“双边”,对于大部分交易平台来说,就是流动性提供者一边,和交易者一边。?由于平台的双边是相互依存和互利的,即:如果没有人提供流动性,则交易无从进行;而没有交易意味着没有手续费回报,也不会有人愿意来提供流动性。反之,流动性越丰富交易损耗越低,交易者越愿意来这里交易,手续费也就越多,手续费越多则流动性回报越多,流动性就越丰沛。

Solana链上去中心化融资交易平台Solanium将于24小时内上线质押服务:Solana链上去中心化融资交易平台Solanium发推称,质押服务将在24小时内上线。所有早期的质押者(在启动后72小时内参与)将根据xSLIM余额获得奖金倍数。更多详情即将公布。[2021/6/20 23:51:23]

这种因为“一边的用户增长,会给另一边用户提供更大的价值”的情况,是网络效应的一种,即“跨边网络效应”。而网络效应是商业项目最重要的护城河之一。

对于新项目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说?Uniswap?创建之初还可以由于缺乏竞争,仅依靠尝鲜用户和早期用户的自然需求就能实现初期的增长,那么在交易平台类赛道如此拥挤、产品迭代日新月异的当下,一个双边\多边模式的交易平台想要在不提供激励的情况就成功冷启动已经难如登天。

所以说,目的?1?是?2?的前置动作,?2?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竞争优势,以此为基础实现和扩大盈利。

那么,由于跨边网络效应的存在,交易平台无论是激励流动性提供者还是交易者,似乎都可以起到迂回地激励另一边的用户的作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

激励?LP=激励?Trader?

实践:流动性激励?VS?交易激励

Cexs?的早期实践

实际上,无论是激励流动性还是激励交易,早在?DeFiSummer?之前就早已有之。比如中心化交易所大多有对合作做市商的激励计划,其目的是为了让它们在自己平台提供良好的交易深度,让其他交易者获得低滑点的交易体验,这类似于流动性激励,只不过这类激励大多以手续费减免和返还的方式进行,大多与平台自身的权益代币无关。

点对点交易平台Oobit与Coinbase达成合作:金色财经报道,点对点交易平台Oobit已与Coinbase合作,为其客户提供钱包和托管服务。Oobit正在与交易所合作建立Oobit Pass工具,允许用户快速验证自己并满足了解客户(KYC)流程,这样他们就不会在交易中遇到延迟。[2020/4/15]

交易激励\挖矿的最早试水者同样是中心化交易所,由?Dragonex在?2018?年率先实践,推出了根据交易量奖励平台代币,基于平台代币分红交易手续费的“交易挖矿”机制。

这一机制而后由?Fcoin?进一步“发扬光大”。在交易挖矿上线后,这两大交易所的业务都实现了飞速的增长。尤其是?Fcoin,作为“交易所大战”的后进者,其高峰时期的单日交易量是其他所有一线?CEX?之和。

声音 | 报告:比特币交易平台Paxful 2019年全球交易额达16亿美元:点对点比特币交易平台Paxful报告称,受非洲增长的推动,2019年其全球交易额为16亿美元。Paxful的非洲业务量在2019年增长了57%以上,而自2015年成立以来,其总体“稳定”增长超过25%。该平台声称目前服务超过300万个钱包,其中45%来自非洲。Paxful希望进一步增加其在非洲大陆的业务量。(The Block)[2020/2/19]

然而,无论是?Dragonex?还是?Fcoin?的辉煌都没有持续太久,前者由于被盗资不抵债倒闭,后者由于所谓的“内部财务错误”亏空巨大而倒闭。两个平台倒下的原因略有差别,但共性是财务亏空,前者是因为外部攻击,后者则是内部问题。

但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当年没有被盗事件和内部财务问题,交易挖矿能否帮助它们稳住在交易量上的市场份额,形成壁垒?

DeFi?项目的后来实践

Uniswap?的出现把?AMM?机制进一步推向市场,这一机制大大降低了流动性做市的门槛,也给流动性挖矿的激励提供了天然的便利,Sushiswap通过自己代币对?LP?的补贴一度迅速抽离了?Uniswap?的大量流动性,导致当时?Uniswap?短时间也推出了流动性挖矿计划来作为应对。

除了?Dexs?之外,Looksrare、X2Y2以及?Blur?等?NFT?交易平台也开展了对于流动性激励的大量实践,将补贴的战场从同质化代币迁移到了?NFT?领域,也是从?Blur?开始,Opensea?感到了明显的威胁,开始实践?0?手续费来应对。

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Fcoin?惨烈的失败犹言在耳,DeFi?领域比较大的交易挖矿实践还要到?DyDx?推出代币之后,而后的实践者还包括?Okchain?上的?Dex?项目?Cherry,以及?BSC?上的?Dinosauregg?等等,比较新的包含交易激励的项目还有?level、gridex、kwenta?等等。但从整体来说,以交易为主要激励对象的项目还是少数。

韩国交易平台Bithumb:韩国对比特币的监管“适宜” 将推动比特币市场发展:韩国交易平台Bithumb:韩国对比特币的监管“适宜”,这将推动比特币市场的发展。Bithumb交易平台将完全遵守韩国政府潜在的监管措施,通过充分资本化来保护自己的客户,并积极配合打造合适的规则,相关规则可能会包括诸如通过实名来正确地辨识自己客户的身份。(路透)[2017/12/13]

流动性激励VS交易激励

正如前文所说,交易平台进行代币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更快在跨边网络效应上构成领先,形成垄断优势。垄断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放在互联网产品运营里相关的指标就是。

于是,交易平台是应当激励流动性还是激励交易,重要的考虑要素就是“哪个行为或行为对象”在激励衰减后更容易长期留存?更容易长期留存的用户和行为,就能为平台贡献更高的“用户终身价值”,它们应当是平台代币主要激励的对象。

那么,流动性提供者和交易者谁的行为习惯更为固化呢?我们目前的思考答案是流动性提供者,原因包括:

相对于交易者,LP?用户更容易被平台绑定

比如以?Curve?为代表的项目通过?ve?机制,引导?LP?用户们通过质押?Crv?代币提升自己的做市收益,这就提升了?LP?的迁移成本以及与平台利益的一致性。

LP?的产品迁移意愿和顾虑更多

交易者跟平台是瞬时性的资金交互关系,没有资金托管给协议,资金风险很小;而?LP?的资金授权给了平台的智能合约,风险更大,因此它们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安全记录好、历史久的平台提供流动性,尝试新的平台有较高的心理风险,即使?APR?更高也往往不愿意迁移。

有聚合器的存在,交易行为更为理性,以最低交易损耗为唯一原则

而提供流动性虽然也有聚合器,但是由于通过聚合器投入资金会多一道智能合约的资金授权风险,以及聚合器往往有更高的收益抽成,人们往往倾向于自己直接做市,尤其是较大的资金几乎无需考虑收益复投造成的?gas?摩擦。

对交易行为进行的激励,由于交易摩擦的存在而耗散了

交易行为的频次是远高于做市的,而交易中产生的摩擦,比如?GAS和?NFT?交易版税,被协议和用户之外的第三方拿走了,等于激励的一部分损耗了。

对交易的激励会“虚增交易需求”

即出现“为了获得激励而交易”的行为,这类行为看似也贡献了交易费用和协议收入,但是可能对项目进行激励的目的,也就是“通过代币补贴实现跨边网络效应的优势”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这些“虚增出来的交易行为”在激励停止后会立即消失,无法帮助协议取得“占据更大交易市场份额”的目的。

所以总体来说,LP?用户相比单纯的交易用户与交易平台的关系更为紧密、长久,投入于?LP?一端的激励,或许能换回长期更高的用户总价值。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目前大部分交易平台的激励还是以流动性激励为主,在交易激励上的探索相对较少。

展望:如何更好地进行交易激励?

尽管在大多数情况,流动性和交易二选一进行激励,对流动性进行激励往往是更稳妥的选择,但是对交易行为的激励探索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因为交易平台的最终收益还是来自于交易,对流动性的激励也是为了给交易者提供更好的交易体验而获得更高的交易量和交易费用。而在设计交易激励时,注意以下几点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直接激励交易行为或交易量,而激励那些交易量更大的流动性池或交易对

典型的案例就是?AC?在设计?ve项目?Solidly?时所提出的理念,即?ve?治理代币的持有人,只能获得那些自己投票的?Pool?的交易手续费,而不是无论投个哪个?Pool,都能获得整个协议手续费。这会引导?ve?代币的持有人更多向那些交易量大、给协议贡献手续费更多的?Pool投票,让这些池子获得更多的流动性引导,进而拥有更好的深度,并进一步获得更多的交易量和费用,等于在“变相激励交易”。目前除了?Solidly?的?Fork?项目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项目也开始尝试这样的激励方式,比如?Pendle?就采取了“把?Pool?手续费的?80%?分配给那些给?Pool?投票的?ve?用户”的做法,这意味?ve?用户会更愿意给交易量大的?Pool?投票,增加代币对?LP?的激励。

控制激励的价值,避免交易量的“虚增”

只要交易补贴的激励价值低于交易的摩擦成本,人们就不太会产生“为了激励而交易”的虚增交易行为,而是会在本身有交易需求时,理性选择有交易补贴的平台,进行那些“本身就要采取的交易行为”。长此以往,用户可能会倾向于在条件雷同的情况下更多在有激励的平台交易,当行为固化为习惯,补贴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把交易补贴从“代币分配机制”变为“运营活动”

代币分配机制是长期、且审慎改动的,而运营活动是短期、灵活调整的。交易平台可以设计短期的交易活动,来完成新用户关键行为的激活,或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要达成短期的业务目标而设计交易大赛等活动。比如Arbitrum上的?Gains?仿盘项目?Vela,就采用了周期短,奖励机制和金额持续调整的交易激励活动来吸引用户从?Gains、Gmx?等平台迁移过来。

以上对交易激励的设计方向,同样符合笔者前文所说的思维,即关注那些能带来长期留存的真实用户行为进行更为精细的激励设计。

尾声:低壁垒的Web3商业世界,经营效率是长期发展的胜负手

Web3商业发展至今,笔者的一个重要观察是:垄断在这里似乎更难以构建。这是由Web3世界自有的账户体系、无许可的资金流动和项目创建、开源透明的代码和可组合性所综合决定的,想要在这种环境下构建护城河是艰难的,因为用户变得更难以“圈养和独占”。

任何一个项目想要在这种“低壁垒”环境下存活与发展,只有持续地拼经营效率,这里的是一个宽泛的指代,它包含了产品创新、营销活动、团队管理等众多方面的工作,而准确、高效的激励设计也是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可以想见的是,代币的分发和激励模式,必然将越来越需要随着竞争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迭代,变成一项长期工作,基于上帝视角设计的“无需改动的经济模型”对于大部分项目来说或许终将是一种妄念。

因此作为投资者,我们在甄选长期的投资标的时,项目团队是否具备“长期作战能力”、“持续的商业进取心”、“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的意愿”,都应该是重点考察的品质。

天才想法带来的“轻松商业胜利”,在Web3也将越来越稀少。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15ms0-0:98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