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济南市发布区块链发展行动计划 望加快赋能实体经济

本文来源:证券日报,作者:邢萌

据济南市人民政府官网,日前,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济南市区块链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到,到2022年,济南市区块链产业核心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区块链产业链条基本健全,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区块链创新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培育形成极具活力的区块链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加快赋能实体经济,构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协同推进的区块链发展格局。

济南市市中区委常:将充分运用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 完善金融科技应用环境:8月13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力打造‘五个济南’ 加快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系列发布会的第二场发布会,济南市市中区委常委、副区长程伟表示,市中区将引进培育信用信息、数据交易、金融资产交易、融资信息对接、行业预警监控等金融科技企业,充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完善金融科技应用环境,构建智慧金融产业链,推动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打造全省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高地。(齐鲁网)[2020/8/13]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大多数省市,该行动计划目标较为具体和细化,明确了2022年区块链产业的相关收入目标。《行动计划》指出,在产业规模上,到2022年,区块链核心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带动行业相关收入100亿元以上。区块链相关企业超过50家,培育行业国内知名企业2家以上。

济南市推出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3月12日,在济南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济南市副市长、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管委会主任郑德雁表示,济南直击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短板,搭建“泉贸通”供应链金融平台。政府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将金融机构、企业、税务、海关等进出口链条完整串联,并出台相应政策,提供风险补偿机制,以人工智能手段把优质企业吸纳到平台上,实现外贸企业轻资产、无抵押、无担保融资,“轻装上阵”开拓国际市场。(中国新闻网)[2020/3/12]

区块链收入目标的明确提出与当地区块链产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据了解,自2015年,济南市就提出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济南市布局区块链领域已见一定成果。济南市拥有浪潮“质量链”、山大地纬“大纬链”等区块链信息服务龙头企业和技术,山东第一张区块链存储和传递的数字营业执照于2019年在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诞生,基于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的“企业开办一次办成”和“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系统已正式上线。

动态 | 济南市量子技术在区块链等领域得到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据齐鲁晚报消息,近日,济南市政府正式批复了济南市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年)。根据规划,到2030年,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领域实现大规模商用,推动实现小规模、专用量子计算机产业应用,相关技术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得到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形成产业经济规模效应和集群品牌美誉度,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成为全球量子技术及产业发展战略高地,实现量子信息产业规模300亿元,具备千亿级产业发展能力。[2019/3/14]

“济南产业基础雄厚,数字经济生态良好,具有发展区块链的先天优势”。陀螺研究院院长、深圳市信息服务业区块链协会副会长余维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济南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与转型,凭借其完备的产业体系,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构建了良好的数字生态。区块链是硬软件集合的一种多集合信息技术,也是数字经济中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一,丰富的信息产业链与数字生态,与区块链技术发展天然契合。

此外,余维仁表示,济南市创新气氛活跃,智力载体丰富。济南市拥有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平台载体,建成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科技园、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众多的创新载体为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鼓励扶持区块链产业发展外,加强对区块链技术的安全监管也是济南市区块链发展的一大重点。

《行动计划》强调,强化区块链安全管理。加强对利用区块链开展各类金融活动的监管,确保区块链技术聚焦实际应用,防范虚拟操作。探索建设区块链产业沙盒监管模式,鼓励企业通过沙盒验证相关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

“济南出台的此项规定进一步表明地方政府更希望区块链能够赋能实体经济,鼓励支持将区块链聚焦服务实体经济的应用。”国际新经济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沙盒监管模式是境外一种普遍采用的较成熟的风险实验和管理模式,非常适用于金融科技,比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在国家明确金融业务归入金融监管,区块链涉足金融领域的应用自然应该纳入各类金融活动的监管范围。此外,区块链沙盒监管也应考虑科技伦理维度,确保这种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实体经济,而且对社会环境没有太大的负面影响。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0ms0-1:31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