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财经》App编译在过去四个月里,通过超过100次与机构投资者的会面,有一件事是很刺激的,那就是投资者对加密资产的压倒性的积极回应。
尽管加密资产的估值已从历史高点全面回落75%,但这些捐赠基金、家族理财室、养老金和其他机构对加密资产热情高涨。
这些潜在投资者的背景和知识水平各不相同,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想了解一下加密资产。他们大体上可以分为几类:
那些刚刚开始加密资产教育之旅的人
那些没有获得投资加密资产授权的,但正在以评估所有新兴基金经理的方式评估加密基金经理的公司
那些精通加密资产并考虑立即分配投资的人。
毫不奇怪,每一类投资者都有不同的问题和目标。
一.“初级”投资者:
学习一个新行业可能会令人望而生畏。
观点:FTX崩盘或引发机构投资者放弃加密领域投资:金色财经报道,越来越多机构投资者正在对FTX崩盘感到不满,富达国际(Fidelity International)首席投资策略师Salman Ahmed表示,FTX崩盘引发了大型机构投资者对加密生态系统可行性的质疑,过去投资加密货币就很困难,但现在承受的压力将会更大。
Salman Ahmed透露,富达国际在今年二月推出了针对欧洲专业投资者的比特币交易所交易产品,现在已亏损约55%。Pinebridge Investments多资产投资组合经理Hani Redha也表示,加密货币很可能不会在机构资产配置中找到归宿,曾经有一段时间,每个投资者都觉得在战略资产配置中都应该拥有加密货币,但现在已完全不在讨论之列。(Economic Times)[2022/11/13 12:59:15]
典型的学习曲线是这样的:
分析: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或支撑比特币价格在3万美元以上:AMBcrypto今日刊文分析称,在比特币价格低至19000美元时开始的机构买盘一直持续到40000美元的水平。灰度等机构一直在增持比特币,不管比特币价格上涨和随后的回调。根据Coinbase图表数据,机构投资者有可能已经在3万至3.2万美元的水平买入了比特币。如果比特币牛市是由机构投资者推动,那么比特币在3万美元以上的价格点上得到支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可能有助于将比特币价格维持在3万美元以上,防止其进一步下跌。Whalemaps数据显示,比特币在3万美元以上积累了相对较高的交易量,据估计,大量交易是机构投资者和鲸鱼用户进行的,因此比特币的价格下降到3万美元以下的概率很低。[2021/1/15 16:12:30]
第一阶段:第一次听说区块链或加密货币>怀疑论
第二阶段:你花接下来的六个月时间研究和学习>乐观但困惑
外媒:渣打银行将为机构投资者推出加密货币交易:根据熟悉计划的两个消息来源,渣打银行已为一个针对机构市场的新数字资产交易平台聚集了一组加密货币交易所。一位知情人士称,渣打银行的加密交易小组包括五个最大的OTC交易商和四个交易所,并将包括一个基于以太坊的结算代币。消息人士称,参与托管和交易项目的公司包括LMAX和ErisX,渣打银行投资的瑞士托管服务提供商METACO以及英国贸易技术提供商Cobalt也将为该项目提供支持。(CoinDesk)[2020/12/9 14:38:22]
第三阶段: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你深入研究这个领域,你想在接下来的20年里致力于这项新技术>激情和全面采用
大多数考虑数字资产的投资者目前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即使他们没有考虑进行资产配置,也经常会表示加密资产现在很难被忽视。有两点引起了这群人的普遍共鸣:
声音 | CFTC委员:受监管的加密市场将吸引机构投资者:据ambcrypto报道,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委员Dan Berkowitz最近在接受BlockTV的采访时表示,最近发现市场上很多参与者都希望受到监管。但CFTC需要确保加密产品就像在市场上交易的任何其他产品一样,都符合CFTC的所有标准,并且CFTC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该过程。如果创建一个受监管的加密货币市场氛围,一些公司将冒险进入加密货币和区块链行业。另外,他表示,与其他使用不熟悉的技术的新兴行业相比,加密货币行业没有重大欺诈或市场操纵。[2019/3/21]
100%做多金融系统!
即使你的所有投资都变成了100%的现金,你仍然是100%做多金融系统(通过银行系统)。正如我们在2008年银行业危机、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2018年新兴市场货币危机中所看到的,存在着投资者希望对冲的系统性风险。加密货币为投资者提供了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风险敞口,许多人认为,不持有一些加密资产敞口实际上比只持有少量加密资产敞口更危险。
声音 | 高盛首席运营官:将探索比特币的其它业务支持更多机构投资者:据CoinGeek消息,日前,高盛首席运营官大卫·所罗门(David Solomo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比特币,高盛将放弃公开交易的衍生品和期货,转而选择进行大宗交易,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支持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他补充道:“我们正在清理围绕比特币的一些期货,讨论做一些相关的其它业务,但会非常谨慎。我们正在倾听客户的意见,并努力帮助我们的客户,因为他们也正在探索这些事情。高盛必须发展业务,适应环境。[2018/11/20]
加密既是一种资产类别,也是一种基础设施。
作为一种资产类别,今天有机会参与新兴技术的发展。即使在价格暴跌的情况下,这块蛋糕仍在增长,通过充分的研究,你可以弄清楚该从这块蛋糕中分得哪一块。作为基础设施,您有时间等待。但你今天需要先让自己对这块领域熟悉起来,因为不久的将来,你拥有的每一种资产类别都可能以数字资产的形式出现(股票、固定收益、房地产、硬资产)。仅仅通过价格来看待加密货币的效用,那就错过了根本性的变革。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的用途远远超出了价格。
最重要的是理解加密资产如何能够满足其目标并符合其风险容忍度,以及它作为投资的一小部分,能适应总体平衡和多样化投资组合。
理解每一个细微差别都是次要的。例如,大多数投资医疗股权基金的投资者并不完全了解医保报销、住院和专利程序。相反,这些投资者只要知道他们希望获得医疗保险的投资敞口,然后就可以聘请专家来打理投资组合。类似的情况很可能会在加密资产领域发生。
二.传统的类似于对冲基金尽职调查的投资者:
这一阵营的投资者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寻找投资策略上,既能让自己面对潜在的上行风险,又能限制下行风险:
最常引起他们注意的是:
1.不要关注加密资产能升到多高,而要关注它能降到多低。任何资产类别的优秀基金经理都试图抓住大部分上行机会,同时确保下行风险得到缓解。这是对加密资产投资者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信息,因为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大多数信息都过度关注回报潜力。
2.今天不要做空这个市场。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试图通过上限结构套利交易和多/空交易来隔离特殊风险并消除市场风险,但由于各种原因(上行不对称、流动性低、成本高等),这种策略在加密技术中尚未奏效。因此,今天最好的对冲就是不要持有你不喜欢的代币。目前,防范下行风险的最佳方法是根据风险/回报配置文件正确确定头寸规模,当这个等式不再有利时,将筹码从桌子上拿掉,并使用衍生品对冲尾部风险。
3.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由于表现优异者和表现不佳者之间的巨大波动和分歧,在加密资产投资中,主动管理的重要性或许超过了其他任何资产类别。理解宏观环境(自上而下),同时寻找价值(自下而上的证券选择方法),才是如何利用当前市场条件。很少有投资者想听到最好的想法,因为他们没有准备好执行它们但是他们还是想了解这个过程。
目前,这一群体最大的阻力是,基础资产类别本身还很新,而且很难投资于价值未知的无形东西。但重要的是要记住,许多资产管理策略可以在任何基础资产类别之上工作。例如,有些期货基金的管理者专注于非常深奥的基础资产(如天气期货)。
这一组中有人则指出,一些加密资产是“欺诈”资产,或者其市场价值远远超过其价值。但这也存在于传统的资产类别中。比如,尽管没有潜在价值,但仍有数百只低价股保持着市值和交易。此外,在公司债券和低迷市场中,有大量“存根债券”没有价值,但在数十年内仍在定价和交易。
随着合法的加密资产的总体规模的增长,那些“无价值”的通证将逐渐消失并变得不那么有影响。
三.精明的加密资产投资者
正如你可能预期的那样,这个类别的投资者正试图弄清楚,他们应该相信哪些基金经理能够在加密资产领域中产生经风险调整后的高回报。除了像上面提到的第二组那样专注于风险管理之外,这组投资者对于密码投资组合中具体包含哪些内容的问题通常会问得更细。
最能引起共鸣的两条信息是:
开发者即研究分析师。投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数字资产的出现。任何投资于此领域的基金都必须具备在GitHub中阅读代码、测试预发布产品以及参与各种开发社区的能力。
什么是加密资产的“基础研究”?这是个聪明的问题。与股票和固定收益等传统资产类别不同,在加密领域,格雷厄姆-多德(Graham&Dodd)的证券分析没有得到广泛认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估值框架不存在。像MV=PQ,NVT分析,甚至是梅特卡夫定律的变形,都起到了大量的作用。对这些新技术的基本价值进行追问是正确的,但忽视进展则是错误的。
展望未来,这个团队已经对今天的加密资产已经感到兴奋,但也关注未来的发展。他们希望与那些既能利用当前机会,又能在新机会出现时站在第一线的管理者保持一致。
结论:
过去的一年,在技术和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多的进展。无论投资者是否有特定的授权,大多数人都在非常努力地找出加密资产如何适应他们内部的流程和投资组合中的位置。
诚然,许多基金已经通过其传统的对冲基金或风险投资,在加密技术领域有了一些二级或三级的敞口,但越来越明显的是,仅凭这一点并不能满足它们的胃口。
如前所述,“现在很难忽略加密资产。除非投资者想完全一笔勾销,否则他们将不得不思考如何参与其中。
作者:JeffDorman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