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碳中和来了,区块链技术的“show time”到了?

7月16日,中国启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很多企业都可以进行碳交易了。

要弄清楚碳交易和当前很火的碳中和,首先我们来从相关基础概念说起。

碳排放,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向外界排放温室气体的过程,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碳耗用量。

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中,会产生很多温室气体,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二氧化碳。

这些气体排放多了,地球温度升高,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气候变化越演越烈,就有科学家预警,下一场全球流行病或正潜伏在融化的冰川之中。 

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瑞士日内瓦发布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评估报告的第一部分,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气候变化报告。报告由234名科学家完成,并获得了195个国家政府的通过。

碳中和Web3协议Co2Zero将上线EOS网络EVM TrustEVM:6月19日消息,由阿里巴巴云技术支持的碳中和Web3协议Co2Zero宣布与EOS达成合作,将上线EOS网络官方以太坊虚拟机(EVM)TrustEVM。Co2Zero是个人碳中和NFT和碳资产交易流通的Web3.0协议,通过区块链的技术特性支持碳足迹全生命周期的可信记录和碳排放全要素的可信流通,比如去中心化、防篡改、溯源、全溯源。[2022/6/19 4:38:15]

所以,减少碳排放,是当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任务。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市场机制,建立的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作为依据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

不同企业由于所处国家、行业或是技术、管理方式上存在着的差异,他们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是不同的。

碳市场的运行就是鼓励减排成本低的企业超额减排,将其所获得的剩余碳配额或温室气体减排量通过交易的方式出售给减排成本高的企业,从而帮助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实现设定的减排目标,并有效降低实现目标的减排成本。

“区块链+碳交易”助力数字碳中和:11月7日消息,“区块链+碳交易”是一个创新发展点,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转型。区块链具有分布式、自信任、公开透明、不可篡改、集体维护以及隐私保护等特点,通过分布式数据存储、共识机制以及智能合约等多种技术,保证碳交易过程中交易数据的安全存储与交互,规范碳交易市场参与者行为,促进碳交易市场公平安全高效运行。建议推动建立碳交易区块链网络,构建基于区块链的“确权—交易—维权—处罚”全流程碳交易管理与保护机制。(新浪财经)[2021/11/7 6:36:05]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通俗点说,就是想办法让碳排放等于碳吸收,就是碳排放。

印比特联合创始人朱砝:比特币挖矿会很快完成对碳中和政策的配合和调整:4月25日,2021新基建区块链峰会在成都举办。在鱼池专场8周年正无限分会场《聚焦丰水期》圆桌论坛中,印比特联合创始人朱砝指出,碳中和政策对矿圈的影响会马上到来,但也会很快结束。挖矿和很多需要排出二氧化碳的产业不一样,比特币挖矿是零排放的事情,对挖矿地理位置要求也不是很高,所以比特币挖矿会很快完成对碳中和政策的配合和调整,挖矿行业在这方面非常有优势。全网到现在只有600万到800万台矿机,我们想做任何配合是非常容易的,船小好掉头。

?[2021/4/25 20:56:58]

区块链在碳中和的作用

区块链记录了交易数据的区块以时间顺序相连组合而成的链式结构,其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借助于非对称加密、默克树等技术保证信息不会被外部攻击而篡改,从而保障数据的安全。

借助区块链分布式记账、非对称交易、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特性,可以将碳排放权认证、额度计量、预警、处罚等环节贯穿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交易和流程更透明,助力碳交易市场更好的发展。

恒嘉集团售电公司总经理李成龙:碳中和、碳达峰对矿场的影响有限:4月25日,2021新基建区块链峰会在成都举办。在鱼池专场8周年正无限分会场《聚焦丰水期》圆桌论坛中,恒嘉集团售电公司总经理李成龙指出,海外矿场越来越多,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多年前中国矿场占全球的90%算力,到现在下滑到了50%—60%,说明海外的矿场在大量新建。碳中和机制下,未来矿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找一个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矿场。碳中和、碳达峰对矿场肯定有影响,但这个影响是有限的。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能耗在降低。另一方面是比特币挖矿的用电量占全社会的用电量的比重微乎其微,所以我认为虽然有影响,但是影响有限。[2021/4/25 20:56:57]

碳排放中涉及的参与主体众多,对于交易量、碳足迹都需要进行真实有效的追踪,多方信任成本较高。

区块链技术则能很好解决多方信任问题,真实记录碳交易中的相关数据,并开放给各参与方进行核算,大大降低沟通成本,打造碳交易中的诚信核算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区块链融合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碳排放的监测,如果一旦有企业违规排放,就可以触发预警机制,将信息传达至各参与方,达到良好的碳排放监管效果。

无极链创始人周毅: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长期影响大于近期影响:4月25日,2021新基建区块链峰会在成都举办。在鱼池专场8周年正无限分会场《聚焦丰水期》圆桌论坛中,无极链创始人周毅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已经列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中了,行业要可持续的、稳定长期的发展,需要符合宏观方向。预计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长期影响会大于近期影响。此外,牛市效应加上水电的低电价,让老旧的S9、A8这些机器重新回战场。在币价足够高、电力足够充足的情况下,整体算力还会有一个上涨。但这些类型的老旧机器还是在边缘,如果出现极端行情,还是会关机。[2021/4/25 20:56:56]

应用场景和案例

当前,碳交易正在火热进行中,区块链+碳交易也在不断探索中,在各个领域也有了区块链+碳交易的探索和典型应用。

1.?能源系统

在能源系统中,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创新智能化的发展手段,整合区域内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等多种能源资源,提升能源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规划、优化运行、协同管理、交互响应和互补互济水平,改变传统能源系统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深化区块链在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构建多方信任关系,充分发掘能源大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潜在价值,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模式。

9月7日,来自17个省份的259家市场主体,以线上线下方式完成了79.35亿千瓦时绿色电力交易,这是当天我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后的首次交易。

参与首次绿电交易的所有市场主体,都收到了一份绿色电力消费证明。该份证明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国网区块链司法鉴定中心出具,将成为所有参与绿电交易市场主体的“标配”。

国网区块链科技公司表示,绿电消费证明利用区块链公开透明、多方共识、防篡改等技术特点,记录了绿电生产、传输、交易全流程信息,具备全国唯一性和权威性。

2.?农业系统

5月份,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的“天目水果笋”,有了一张新的身份证:碳标签。

扫一扫碳标签上的二维码,会显示“-45.53g/kg”,也就是说,每公斤“天目水果笋”可吸收二氧化碳45.53克。

据了解,这也是浙江省内首张农产品领域的数字化碳标签。碳标签对生产过程进行碳追溯,记录工业产品或者农产品在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检验是否环保。临安和当地的企业、政府合作,推出全国第一个针对当地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的碳标签,对碳足迹进行全方位的追溯,所有的数据都会记录保存至区块链,上链并形成和工程处结合的保全证书,具有法律效益。

3.?个人碳账本

除了在能源端、农业端,在个人行动上,也能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个人碳账本,让低碳行为可以被量化、记录和激励。

今年7月,苏州高新区绿普惠碳中和促进中心近日正式挂牌成立并发起设立「苏州碳普惠联盟」。这个联盟以中华环保联合会《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团体标准为科学依据,尝试设立了三大碳账本,包括个人碳账本、企业碳账本和政府碳账本,并实现了三个账本的链接,激发全社会参与碳中和的热情。

在个人碳账本中,将让公民的每次绿色行为都可记录,包括乘坐公交、绿色餐饮、绿色出游等,并能获得公益、商业和政策鼓励性等激励,推动市民不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4.?工业领域

西门子从今年9月正式启动“零碳先锋计划”,赋能打造端对端的零碳产业链。预计从十月起正式将低碳指标纳入采购决策过程,目前其已在成都数字化工厂启动基于区块链的工业产品碳足迹安全可信追溯项目,利用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技术,精确追踪控制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实现碳足迹透明化。

5.企业管理?

上周,蚂蚁链推出企业碳中和SaaS管理产品——碳矩阵。

碳矩阵是一款基于区块链技术,帮助企业对自身碳中和全流程进行科学管理的SaaS产品,能够提高企业碳管理效率及可信性。

目前,碳矩阵已经用于蚂蚁集团的碳中和管理中。基于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的特点,使得蚂蚁自身碳排放、碳减排、清结算、监管、审计等过程公开透明,相关记录可随时追溯查证。

同时,碳矩阵可以实现企业碳中和数据统一平台管理以及数据可视化,以及链上第三方专业机构认证和颁发证书。通过区块链安全计算的能力,帮助企业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披露环境相关数据。

当前,碳中和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共同任务,任重而道远。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在碳中和中发挥其不可篡改、信息可追溯的技术优势,以技术力量推动碳排放管理数字化管理,在低碳城市建设与碳治理创新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15ms0-1:59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