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CCN9月26日报道,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涌现的加密货币挖矿恶意软件的攻击量在持续增长。
根据McAfeeLabs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加密货币挖矿恶意软件的攻击数量较前一季度增加了86%。尽管加密货币挖矿恶意软件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个人电脑,但加密高手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转向智能手机和其他能连接互联网的设备。
McAfeeAdvancedThreatReasearch的首席科学家PerChirstianBeek表示,人们之所以对将加密货币恶意软件植入到个人电脑以外的设备上感兴趣,是因为这些设备的数量比个人电脑要多,而且这些设备的安全性往往较弱:
报告:2020年8月以来,加密和区块链职位信息飙升615%:10月29日消息,职业社交网站 LinkedIn 报告称,许多公司对具有加密或区块链经验的员工的需求正在上升。与2020年8月相比,美国地区包含“区块链”或“加密”等术语的招聘信息增长了 615%。摩根大通是在数字资产领域担任职位的最佳雇主之一。LinkedIn 团队补充说,预计金融服务公司雇佣的具有数字资产经验的员工人数是 2015 年的三倍多。其他不直接参与加密或金融的大公司也发布了与加密相关的职位信息。今年2月,主要在线零售商亚马逊表示,它正在墨西哥寻找一名软件开发经理,以帮助推出“一种新的支付产品”。今年5月,苹果公司表示,它更倾向招聘在“替代支付提供商”(包括加密货币)方面有经验的人担任业务发展经理职位。[2021/10/29 6:19:04]
几年前,我们不会对互联网路由器、视频录制设备和其他物联网设备进行加密,因为它们的CPU速度不足以支持加密算法。如今,此类设备在网络上的巨大数量以及它们容易被攻击的特性,吸引了大量挖矿恶意软件的攻击。
报告:区块链技术进入了“启蒙”阶段:根据Gartner最近的技术成熟度曲线表明,区块链技术进入了“启蒙”阶段。这意味着全世界大多数地区开始理解区块链技术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企业和政府开始试着理解区块链,以促进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世界和富有弹性的企业。
根据德勤2020年针对区块链技术的调查表明55%的全球受访者表示,区块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有加密货币和银行业务、数据传输过程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及支付业务。[2021/7/16 0:56:58]
勒索软件的攻击数量下滑,加密货币恶意软件的攻击数量攀升
报告:机构资金每周流入4380万美元至灰度比特币信托:Grayscale的新报告显示,该公司看到大量机构资金流入其BTC信托基金,在2020年上半年平均每周流入4380万美元。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比特币在2020年前几个月取得了更显著的增长,但这些资金流入大多出现在第二季度。(NewsBTC)[2020/7/18]
这家网络安全公司还指出,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加密货币挖矿恶意软件的增长速度与勒索软件呈反比关系。例如,在今年第一季度,当加密货币恶意软件的攻击数量增长了629%时,勒索软件的攻击量减少了32%。早在今年6月,KasperskyLabs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而勒索软件的攻击量则减少了近30%,而加密货币恶意软件的攻击有所增加。在移动设备上,勒索软件攻击的下降幅度约为22.5%。
在一份名为区块链威胁报告的研究中,McAfee实验室强调要确保软件更新和补丁的跟进,因为设备上的漏洞是最常被攻击者所利用的:
攻击者在编写自己的恶意软件时会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许多编写恶意软件的码农并没有研究新的漏洞,而是选择一些公开披露的和已知的漏洞来作为攻击的突破口,假设有相当多的计算机仍未更新漏洞补丁,那么这些设备就可能随时受到攻击。
情况可能会更糟
正如CCN之前报道的那样,McAfee实验室的报告与MalwarebytesLabs的报研究结果相似,即2018年第二季度加密货币的非法挖矿量的增长率要低于第一季度。MalwarebytesLabs的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虽然针对NotPetya和WannaCry勒索软件的攻击规模在今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但这种情况可能会在年底前发生改变。
链闻ChainNews:提供每日不可或缺的区块链新闻。
原文作者:MarkEmem文章来源:巴比特中文编译:CaptainHiro版权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链闻ChainNews立场。
来源链接:www.ccn.com
本文来源于非小号媒体平台:
链闻速递
现已在非小号资讯平台发布1篇作品,
非小号开放平台欢迎币圈作者入驻
入驻指南:
/apply_guide/
本文网址:
/news/3627046.html
免责声明:
1.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2.本文版权归属原作所有,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非小号的观点或立场
下一篇:
知道创宇助力初链TrueChain打造更安全的区块链公链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