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中国人民大学张楠迪扬:区块链在抗疫工作中有很多落地场景

4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青岛分院院长张楠迪扬发文《区块链如何抗疫?》称,抗疫过程当中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很多核心点可以实现特别丰富的区块链技术落地的场景。从疫情最开始,就是发现机制,整个过程既是对既有已经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落地的总结;在应对疫情的过程当中,区块链可以去追踪人员的流动,实现追踪功能;所有的相关的物资流动,区块链可以助力物资的流动、追踪;再有就是资源管理,这个资源管理主要集中在组织内部的资源管理;还有就是宏观指挥,杭州的城市大脑做得非常棒,宏观指挥应急管理平台,区块链可以在里面做很多事情。此外,还有质量监管、保险理赔等。在物资流动方面,区块链还可以实现几个重要场景,如公益捐赠场景、资源管理、城市宏观管理、质量管理等场景。与此同时,张楠迪扬提到,区块链就是一个小小的技术工具。这个工具确实挺好用的,而且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它毕竟只是一种技术性工具,是辅助于我们治理目的的,一定要善用这种技术,知道它的适用范围、局限和边界在哪里,我们把它用好之后才能够很好的提高我们治理效能;它不是万能的,我们要正视它能够发挥的效力。

中国人大宋科:央行数字货币核心特性是法定性和数字性:近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发布了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首先,报告指出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两个核心特性是法定性和数字性,并不限制具体发行方式和所用技术。自2008年比特币的概念被提出后,关于数字货币的讨论主要分为三轮,第一轮是关于比特币能否成为新一代法定货币;第二轮是Libra(全球首家大型网络巨头发起的加密币)推出后关于超主权货币的讨论,是否有可能出现e-SDR(超主权数字储备货币)功能货币;第三轮是当前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讨论。就概念界定而言,可将数字货币按照三个维度来进行划分,即是否以数字化形式存在,是否由央行发行,是否使用区块链、密码学等技术。其中,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特征为:数字性、由央行发行但并不限制所用技术。(中国经济导报网)[2021/1/6 16:32:10]

中国人民大学王永利:互联网区块链的关键在于上链:2018国际区块链发展创新大会2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王永利认为,互联网区块链的运行,最关键是要确保能将现实世界的资产或价值、各种物理的单证凭据影像等,高效准确的信息化推送到线上运行,并从源头上确保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2018/5/1]

金色财经现场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底层技术:金色财经现场报道,在2018全球首届万国区块链技术博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发表《区块链与众筹金融的发展》主题演讲,他指出:本轮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热潮在于中国对于高新技术的渴望,中国传统金融有很大的痛点,需要有新模式进行创新。众筹正与区块链技术高度融合,金融的场景是最需要区块链技术的,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是众筹金融发展的必然过程。区块链是创造信任的机器,实现价值点对点的传递。区块链的共识机制要比宗教共识等更为高效、低成本,且具有信息可追溯、不可篡改等优势。[2018/4/21]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0ms0-1:5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