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我们见证了太多历史,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太多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正是焦虑的来源之一。
2021年开年,我们从万般头绪中理出了对区块链行业的9条展望,相信这9条展望能帮诸位读者在诸多不确定性中找寻到一点确定性。
比特币将更加受机构和资本的重视,成为大类资产配置工具之一。
2020年底比特币价格暴涨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少海外机构的身影,其中就包括全球最大比特币信托基金灰度、支付巨头PayPal以及对比特币做了巨额投资的MicroStrategy和Square。机构对比特币的投资和支持已经让不少人相信,比特币正在成为数字世界的黄金。当然除了比特币,其他加密货币也同样受到了机构的关注,加密货币或将成为一大资产配置工具。因此,2021年,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比特币将更加受机构和资本的重视,成为大类资产配置工具之一。
CleanSpark2022全年共产出4621枚比特币,截至12月31日持有228枚比特币:金色财经报道,比特币矿企CleanSpark公布其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未经审计的比特币挖矿和运营更新,CleanSpark12月共产出464枚比特币,2022全年共产出4621枚比特币,截至2022年12月31日持有228枚比特币。CleanSpark在2022年12月以约1.7万美元的均价出售了517枚比特币,获得了约870万美元的收益。CleanSpark表示目前已部署6.37万台比特币矿机,总算力为6.2EH/s,环比增长13%,同比增长225%。[2023/1/5 9:53:04]
以太坊2.0开发进度或将不及预期。
2020年12月1日,以太坊信标链创世,这标志着以太坊正式开启了2.0版本的路线图。而根据以太坊开发路线图,以太坊2.0将经历从Phase0到Phase2的三个主要阶段,其中,Phase0的主要任务是推出以PoS为共识机制的信标链;Phase1则将主要解决以太坊的交易拥堵问题,提升可拓展性;Phase2是Phase1的延续,将继续执行分片机制。
Quantum Blockchain Technologies报告2021年亏损540万欧元后股价下跌:6月30日消息,加密货币技术公司Quantum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PLC在公布2021年亏损扩大后股价下跌。
Quantum去年净亏损540万欧元(560万美元),而2020年净亏损为120万欧元。这在很大程度上由与认股权相关的260万欧元费用导致。截至格林尼治时间7点54分,该公司股价下跌11%,至1.55便士。(MarketWatch)[2022/6/30 1:41:58]
不过以太坊2.0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升级,也不是一次性就能实现的短期改变,而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可能需要花费数年时间甚至更久。因此考虑到整个体系升级较高的实现难度,尤其是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万无一失”,我们认为以太坊2.0升级在2021年需要做的工作是巨量的,其开发进度或将不及预期。
彭博分析师:2022年BTC和ETH将继续大涨:1月9日消息,彭博资深大宗商品策略师MikeMcGlone认为,尽管加密市场最近走弱,但比特币和以太坊都将在2022年大涨。在一项新的分析中,McGlone表示,BTC和ETH都有坚实的基础来构筑反弹动量。他预测,随着比特币朝着10万美元迈进,以太坊也将突破5000美元,两者将在2022年继续在加密货币中占据主导地位。McGlone认为比特币正处于一个“巩固的牛市”,并预测美联储的新政策实际上将有利于比特币。(TheDailyHodl)[2022/1/9 8:36:09]
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继续推进,试点城市和应用场景逐渐扩大,跨境支付或实现首次实践。
2020年4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表示,数字人民币将先行在深圳、苏州、成都、雄安新区以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式点测试。2020年底,数字人民币分别在深圳、苏州和北京有了具体落地场景的小规模测试应用,标志着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试点工作已经进入了实质落地应用测试阶段。随着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的推进,数字人民币在2021年有望在更多城市进行更多场景的应用落地测试,包括数字人民币的首次跨境支付结算测试,以满足未来冬奥会场景下外国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使用需求。
俄罗斯FinNet市场负责人:到2025年,各国可能要求加密货币持有人进行强制性身份验证:俄罗斯国家技术倡议组织FinNet市场负责人、金融科技公司Ckassa创始人谢尔盖·舍夫科夫预测说,到2025年,各国可能要求加密货币持有人进行强制性身份验证。他在大诺夫哥罗德举行的“群岛2121”项目期间说:“到2025年,世界上将不再有广泛流通的匿名加密货币,各国将要求所有数字货币持有人进行身份验证。”舍夫科夫认为,公众对其资金和资源安全的要求,推动了透明度和国家控制的趋势。存款和储蓄的“隐私区域”将会保留,但数字货币作为流通工具将会非匿名化。(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1/8/2 1:29:23]
Diem稳定币正式上线,继锚定美元后或锚定更多币种。
2019年,Facebook发起了稳定币项目Libra,并发布了项目白皮书,随即引起全球范围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其中不少国家对Libra表示出不同程度的顾虑和担忧。2020年4月,Libra协会更新了项目白皮书,相较第一版白皮书内容,更新后的白皮书增加了大量关于合规方面的设计,有观点认为这是对监管的妥协。2020年12月,Libra又将名称更换为Diem,此举意在强调项目的独立性,并再次努力寻求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目前来看,Diem已经为2021年推出一个单一的、锚定美元的稳定货币做足了准备,只待监管方面的批准。此外,Diem单一锚定美元的稳定币若于2021年实现发行流通后,不排除后续会在此基础上尝试锚定更多法币。
央行盘点2020:积极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将金融服务融入实体经济“关键动脉”:央行发布《盘点央行的2020 | ⑦金融科技和金融基础设施》表示,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将金融服务融入实体经济“关键动脉”。首个由我国专家召集制定的ISO标准《银行产品服务描述规范》正式发布,同时牵头研制移动支付、区块链、绿色金融等多项国际标准。(中国人民银行公众号)[2021/1/11 15:53:08]
公链技术获得突破,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得到较大提升。
在公链的技术领域,一直存在着被广泛讨论的技术“不可能三角”,即“可拓展性”“安全”“去中心化”三者不可兼得。其中公链的可扩展性被诟病最多,即链上交易处理效率过低,以太坊2.0考虑采用分片来解决可拓展性问题。与可拓展性相关的另一个难题是跨链的互操作性,2020年波卡主网的上线让互操作性难题有了可供参考的解决路径。2021年我们预期公链技术将在可拓展性和互操作性上实现突破,公链性能整体获得较大提升。
联盟链的开发更注重产业应用端的真实需求,以需求驱动相关技术发展。
目前国内区块链技术发展以联盟链相关技术为主导,并且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具体场景对接和落地应用方面依然存在短板。一方面,区块链技术还处于应用的初级阶段,还需要解决与现有技术和应用场景的有效适配;另一方面在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需求侧,还存在广阔的需求空间等待挖掘和释放。预期2021年随着中国联盟链相关技术的成熟,区块链产业内企业将在需求侧着力,深入挖掘场景应用端的真实需求,以需求驱动技术继续向前发展。而随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未来3到5年或将有1到2家区块链技术企业获得上市机会。
实物资产上链或资产数字化将扩大探索实践,数字资产交易所的设立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继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后,数据已获得认可成为第四大生产要素,这意味着数据将越来越体现出可以创造价值的“资产”的一面。如何将现有的实物资产数字化以及将数据资产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市场主体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因为掌握数据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资产的广度和深度。而在资产数字化方面,数字身份、数字确权都离不开区块链技术,因此2021年我们预计实物资产上链或资产数字化将扩大探索实践,便利数据资产交易的交易场所和市场的建立也将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DeFi引领开放金融模式继续发展,保险领域的应用将成为新热点。
DeFi在2020年下半年迎来爆发,引领着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向前发展。如今,随着比特币价格屡创新高,DeFi所受到关注有所削弱,但这对DeFi生态而言未必是件坏事。2020年DeFi热潮中,不乏诸多浑水摸鱼和借机炒作者,如今热度消退,反而为真正的DeFi-er提供了巨大创新空间,让DeFi重新回归技术和价值。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主流机构关注DeFi这类技术驱动型的新兴金融模式,其开放、可信、公平的业务理念和保护用户数据的服务意识也将更大程度的影响和改变传统金融市场。
当然,原生的DeFi生态也将不断发展完善,更多的创新业态会出现。而随着锁仓价值和玩法丰富性的提升,DeFi保险或将持续受到市场关注,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加密数字资产安全。
区块链产业相关政策发布频率减弱,但相关技术和产业标准将加速设立。
2020年,中国区块链产业遍地“政策春风”。尤其4月以来,随着区块链被纳入“新基建”范畴,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在加速制定和发布区块链相关政策。借助政策春风,中国区块链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据01区块链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至少有二十余省市发布了区块链产业政策,其中多以三年规划为主。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两年内已发布三年规划的地区无需再为区块链制定专项发展计划,区块链政策发布频率可能会减弱。而缺乏持续的政策出台,区块链产业所受到的关注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
不过,随着区块链技术演进和产业应用的深入,相关技术和产业标准的制定将会进一步加速,2021年将会有更多团体、地方甚至国家级的区块链标准出台。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