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侠客张
原文来源:不确定思维
继续上一期迷思聊起。
我算是一个兼职的内容创作者,这几年也断断续续输出过一些文章。对于内容的所有权,毋庸置疑它属于创作者。一切未经许可以营利为目的的抄袭都是侵权行为。
我的文章基本都发在公众号,原因主要是这里各种体验对创作者相对较好,支持完全的markdown和样式自定义,相对有个性一些。
文章发在公众号,文章的版权属于我,但是在这个平台上,如果我要把文章搬走,还是很困难的。它设置了很多边墙。在外部一个是不好搜索,一个是不好迁移。
文字的版权虽然属于我个人,但文章发布后的载体,并不受个人的控制。
这一点在web3也很难避免吧。不过最大的问题,是如果写了一些人认为不正确的内容,就会被删除。有人也会恶意举报,有可能号就被封了。
Web3基础设施公司RISC Zero完成4000万美元融资:金色财经报道,旨在帮助开发者开发零证明软件的基础设施公司RISC Zero在Blockchain Capital领投的A轮融资中筹集4000万美元。
这些资金将帮助RISC Zero将其Bonsai 计算平台推向市场。本轮融资的其他投资者包括Galaxy Digital、IOSG、RockawayX、Maven 11、Fenbushi Capital、Delphi Digital、alga
今年的很多时间,对发文都有很多顾虑,担心不知何时就会被封杀。不过慢慢的也释然了,既然决定全心投入web3的怀抱,公众号这个地方被炸毁,或许是另一种重生。
究竟什么是抗审查
数据:第二季度Web3初创公司的风险投资比去年下降76%:金色财经报道,Crunchbase的数据显示,随着大型融资交易放缓,第二季度Web3初创公司的风险投资比去年下降了76%。今年第二季度,Web3初创公司在322笔交易中筹集了超过18亿美元的资金,这些数字反映了融资额较去年第二季度下降了四分之三以上,去年第二季度该行业的初创公司筹集了超过75亿美元,交易量也下降了51%。去年上半年,Web3初创公司筹集了近16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仅为36亿美元,大幅下降了78%。[2023/7/18 11:02:18]
抗审查这个词,大多时候让人想到的都是合法合规,或者是一些正确联想到一起。比如有专门部门做的舆情管理,不能说不正确的事,不然会被夹。
但其实审查这个动作,往往更多的是互联网应用在做。最直观的是用户在使用App时看到的广告和信息流中看到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App对我们行为审查的结果。
Web3通信协议Push Protocol的APP端新版本已支持钱包到钱包的通信服务:3月9日消息,Web3通信协议Push Protocol(原EPNS)的APP端新版本已支持钱包到钱包的聊天通信服务。
此前报道Push Protocol表示,将推出钱包到钱包的通信服务PushChat,并首先向在ETH Bogota使用Push的开发者开放。[2023/3/9 12:51:36]
审查,是跟隐私保护关系很紧密的一个动作。
最近我对扫码点餐的这个商业应用就非常不爽,表面的一个点餐自助化的行为,其实背后隐藏了很多对用户隐私的潜在侵犯。
以前去就餐,拿着菜单点完餐,吃完饭用人民币付款,之后老板只收到了饭钱,对就餐人员的信息一概不知。
现在用扫码点餐,打开点餐小程序的时候,你的个人信息、电话号码、地理位置等等一众信息都被收集了起来。
Web3初创公司zbyte完成1000万美元私募融资:7月12日消息,Web3初创公司zbyte宣布完成1000万美元私募融资,具体融资信息暂未披露。该公司计划利用这笔融资构建基于低代码、无代码(low-code, no-code)接口的去中心化区块链平台,并推出Dapp应用商店。
此外,zbyte还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推出公共Token ZBYT,加速推动开发人员社区和企业对区块链技术的采用。(Inc42)[2022/7/12 2:08:25]
有人会说,出让部分的个人数据是必要的,这也是国内数字经济能快速赶超欧美的一个关键行为。
对这个事情,我个人持一个中立的态度。不是不赞成出让,而是不相信拿到数据的公司都会遵纪守法,不干出格的事。
去年facebook控制大选的事件也是闹的沸沸扬扬,有一部纪录片叫《监视资本主义》,对科技公司如何控制用户行为进行了深度的调查,可以说事实触目惊心。
Web3开发者平台Alchemy扩展至Solana生态系统:金色财经消息,Web3开发者平台Alchemy周四表示,正在将其服务扩展到Solana生态系统。测试版现已上线,供用户注册,并将在未来几周向更广泛的公众发布。(CoinDesk)[2022/6/2 3:59:08]
小札早上起来的一个想法,很可能就会改变远在地球不知何地一个人的命运。这种控制力是前所未有的,它就是通过对用户各种行为的审查来实现的。
但对审查这事,确实也是仁者见仁,有些国家地区,天然就对审查免疫,可能是文化基础已经适应。
但自由主义思潮,对审查会很敏感。随着人思想境界的提升,或者说对本质的洞悉,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对一些问题持有的怀疑态度等,都会让人对审查这事变得更多思考。
应用里的用户信息属于谁
用户自己创造的内容等信息,属于用户个人所有,这个毋庸置疑。但对于一些不太好界定的信息,比如应用使用过程的一些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属于用户个人,还是属于应用所有?
关于这个问题,薛兆丰老师的文章《马粪争夺案》里有比较好的解答。
“鼓励创造财富,还是鼓励对财富做标志”,他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来界定如何归属这些数据更合理。“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这是薛老师的答案。
拿淘宝购物举例来说,我们平时没事会在应用里闲逛,有的商品点开很多次,有的关键词搜索了很多次,有的商品我们加到了购物车,各种访问行为都被存储在后台系统中。
系统使用这些数据计算出我们个人的喜好,在合适的时间为我们推送更符合我们需求的商品,这为平台创造了更多的成交量,可以说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按照以上的案例逻辑,这应该被鼓励。
我作为一个个人,如果我想要拿到这些数据,来分析下我个人的习惯,以便我在其他地方能更有的放矢的购物,也希望通过这个分析来创造更多财富,这个需求在平台里就无法实现。一方面平台不会提供,因为这对平台没什么好处,另一方面即便提供,可能也会是一个收费服务。
那问题来了,我也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也是为了提升效率,拿到我个人的行为数据,这有什么不可?如果我不需要那些复杂的增值服务,只是要最原始的数据,这样也不行么?目前看是很难的。
就目前web2的应用来说,用户创造的内容和信息,所有权名义属于用户,但实际的使用权还是属于平台。
对于web3来说,我个人更希望这些使用权可以分离。信息的抗审查能力,也可以通过高度的可组合和自主可控的跨应用授权来实现。
当我们用metamask访问应用时,我们只暴露部分信息,通过身份的分层,我们也可以有很多匿名身份,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暴露何种程度的信息给应用。
应用里的资产属于谁?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资产属于用户。那哪些应用内的东西算是资产?难道只有钱么?
我们最常用的微信、支付宝、美团之类的,如果充钱进去,钱就在应用里,如果企业倒闭,应用没了,资产基本也不会被退还,就像ofo一样。
这一点web3可以较好的解决,一个协议可以管理上亿的资产,但协议项目方无法动这些资产,这完全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的控制来实现。但在web2的应用中就很难实现。
在web2里,钱也是被管理最严格的,所以也较少出现用户无法大量兑付的情况。
但除了钱,其他资产就真的很难控制,比如各种应用中的虚拟物品,这些用户是无法拿走的。我们曾经买的那么多QQ皮肤,版本升级后就没了,钱也白花了。另外最被广泛认知的就是游戏中的道具物品,在中心化游戏中,这无法真正的完全归属用户所有。
各种真实的示例表明,web2的应用内用户资产,所属权归用户,但实际使用权无法被用户自己完全掌握。
谁拥有web3?
通过上面的一些示例,可以对web2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
用户创作的内容和信息属于用户个人,但可控性受限
用户的行为信息可归双方调用,但用户个人无法调用
应用的资产属于用户,但管理权归应用,用户很难自行管理
web3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么?也不见得,但起码通过各种实验,可以看到正在向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在努力。
最近推特上几个大佬围绕“谁拥有web3”这个话题针锋相对,他们的观点大多集中在VC控制了大部分的web3应用。
拿mirror举例来说,就算mirror的代币全部是a16z拿在手里。但这个应用本身,它的内容是存储在链上,它的认证是通过metamask,它的作品可以保存为NFT去交易,它的众筹会直接结算到发起者钱包,不会通过任何中间代理。
这些应用内的内容,全部是归属用户个人在控制,即便mirror这个应用不在了,用户发布的文章依然在链上,用户发布的NFT依然在链上,用户的众筹代币依然在链上。用户拥有它应该拥有的全部资产,并且用户可以对这些资产自行控制。
对我而言,用户拥有web3至关重要。
至于代币归谁?那是自然博弈的一种结果而已。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