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比特币迎来重要时间节点。伴随第1900万枚比特币的问世,比特币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万亿市值、避险首选、单枚超26万元的高价,光环加冕的背后,是全球投资人对比特币的偏爱。不过,这也引起部分人的焦虑,因为按照中本聪的设计,最多还有200万枚比特币可供开采。与此同时,日益抬高的投资门槛、长达118年的开采期限,迫使生态掘金者们不得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未来将何去何从?谁将是下一个比特币?
比特币的王者之路
加密资产的世界充满争议。相比如今的加密资产之王地位,比特币的成长史更充满坎坷:质疑、动荡和野蛮生长。但历史证明,王者终归是王者,比特币也终归是比特币。
比特币的历史,往前可追溯至2008年。彼时,金融危机刚刚收尾,但余波却未曾散去。全球经济动荡、各国央行争相放水,个人资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速贬值。在此背景下,中本聪首次提出了比特币的构想。去中心化、通缩发行、全网记账、匿名交易,比特币的颠覆式设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随后,伴随第一枚比特币在2009年1月的成行,一场围绕比特币和传统货币谁更能捍卫私有财产的“财富保卫战”在全球打响。
OpenAI推出新的网络爬虫工具GPTBot,计划推出下一个模型GPT-5:金色财经报道,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了新的网络爬虫工具“GPTBot”,据称该工具有可能用于改进未来的ChatGPT模型,计划推出下一个模型GPT-5。[2023/8/8 21:31:34]
作为风暴的中心,比特币饱受争议和质疑。有人说,比特币是用前沿技术精心包装的“庞氏局”;有人说,比特币是技术狂人面向大众编造的“天方夜谭”;也有人说,比特币是天上遥不可及的云朵,还未触及便已烟消云散。但比特币用十几年的发展,将上述论断一一证伪。而在近年,人们关于比特币的质疑,渐渐由“庞氏局”和“项目”更多地转向是否合法的争论,但这却不影响比特币价格的水涨船高。相反,在人们的质疑声中,比特币的阵营却日益壮大——产业链资产和市值双双突破万亿大关,部分国家甚至将其作为支付的重要手段,或者写进法律,等同于法币的地位。
不过,随着比特币掘金队伍的壮大,以及开采难度的增加,比特币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例如,因为能耗问题,尤其是在地缘冲突、全球能源价格和电力成本飙升的大背景下,比特币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受到了严格限制。与此同时,长期参与比特币生态建设的区块链从业者也面临类似问题:比特币还值得去投资吗?
维珍银河董事长:NFT是数字资产领域的下一个前沿领域:维珍银河董事长、比特币支持者Chamath Palihapitiya表示,NFT是数字资产领域的下一个前沿领域。Palihapitiya称其正在建立NFT相关投资组合,其团队将在未来几周或几个月内公开其加密货币投资。(dailyhodl)[2021/3/24 19:12:00]
奇特币:有望比肩比特币、快速崛起的后备力量
比特币的存在价值,一方面奠定了自身王者地位,为财富拥有者找到了另一条资产保值增值的路径,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整个区块链和加密资产行业的繁荣。据英国央行官员透露,截至2021年10月,全球加密资产规模已高达2.3万亿美元,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美国次贷规模的两倍。
正因如此,加密资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参与。在此背景下,黑马频出,但同时又鱼龙混杂,已成为市场常态。这样的市场环境,也凸显了生态从业者甄选项目的难度。但最近快速崛起的奇特币(QTC),却持续吸引投资人和生态参与者的眼球。
从公开信息来看,奇特币(简称QTC)隶属于QitChain Network项目,是用于治理该项目的主链Coin。QitChain项目由密码学专家Shoaib博士在2019年创立,目标是创建一个基于Web 3.0的分布式信息聚合器。Shoaib博士在最近一次采访中透露,QitChain网络未来将构建一个涵盖NFT、社交、游戏和DeFi等在内的庞大生态体系。体系规模,将高达万亿美元。目前,QitChain正在进行主网架构的建设和升级,预计生态项目很快启动。
郎咸平:未来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将是下一个超级风口:金色财经报道,经济学家郎咸平最近在人民日报数字媒体发表文章《剥离货币属性,区块链涅槃重生 ——疫情下的区块链产业》,文中提到,未来,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将是下一个超级风口。随着工业互联网连接规模的扩大,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区块链将产业链上下游间的数据衔接,解决企业间生产协同、信息共享、资源融合、柔性监管等新型问题。本次疫情将会加速区块链在两方向的发展,一是公共信息的传递;二是中小企业信用的建立。[2020/3/31]
种种迹象表明,尽管奇特币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却不影响市场对这一优质项目的判断。以Dao为例。众所周知,普通项目的Dao组织在吸引志愿者方面很难达到共识,但奇特币仅在第一次社区招募活动中便一次性吸引了全球近10名业内专业人士参加。该项目对市场的吸引力,可见一斑。另据知情人士透露,QTC Dao组织成立不到半年,组织内志愿者人数已经突破了30人大关。而在近期,为了帮助QTC项目更好治理,QTC Dao组织还成立了理事会。
从项目生态参与者的反馈情况来看,奇特币(QTC)项目已获得参与者的认同。介入该项目生态建设的一位资深人士透露,考虑到QTC项目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已加大了对QTC项目的投入。
声音 | 谷燕西:下一个Libra很可能会出现在东南亚:CBX研究院创始人兼院长谷燕西在微信群评论称,下一个Libra很可能会出现在东南亚。他预测,下一个Libra很可能注册在新加坡,会同样采用成员联盟形式。会员是东南亚地区合规机构,成员门槛远低于一千万美元;拥有更加符合区块链特征的、更加平等的成员,并会提供一个支持智能合约,基于POS的联盟链。联盟链会支持节点基于单一法币发行稳定币。会有多个稳定币在链上流通。同时,联盟提供类似外汇交易的稳定币兑付服务。[2019/10/27]
在该人士看来,奇特币之所以被自己认可和看好,在于项目既保留比特币在设计上的优势,如通缩机制,又巧妙地解决了比特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在能耗问题上,QTC采用耗电量小的硬盘作为生态建设工具,这相比比特币在POW共识下的巨额能源消耗更环保、更节能。而在网络建设中,QTC针对比特币芯片机价格高、产量有限的特点,创造性地选择了硬盘挖掘技术,这在降低投资人参与门槛的同时,也更利于投资人节省成本。
此外,该人士还透露,在经济模型、共识机制、网络安全等方面,奇特币项目也非常优秀。
声音 | 陈伟星:说自己是下一个比特币的都是子:陈伟星刚刚发微博称:哥们说,区块链是为payment、dao、Financial engineering服务的,dapp是一个伪概念,把区块链当互联网计算机是一个很傻想法。比特币是一个特殊共识,只需要一个,所有说自己是下一个比特币的都是子。 ????[2019/5/23]
优秀的经济模型,推动奇特币生态快速健康发展
在百花争鸣的行业大发展时期,区块链项目遍地开花。对此,一位QTC的投资人表示,当下并不缺少项目,但QTC项目从众多投资标的中被自己相中并纳入投资组合,主要是被QTC优秀的经济模型所吸引。
另据圈内人士透露,在目前大热的cpoc赛道,包括Chia、CRU、Fil在内,至少有多个项目给过投资人积极参与的机会。但能像QTC这样,通过平衡市场流动性来保护投资人权益的项目,其实并不多见。
Cpoc赛道热门项目对比
从最近大热的FIL、CRU、XCH和QTC项目对比来看,尽管四个项目均采用了POC共识算法,甚至FIL、CRU和QTC也都采用了质押参与方式,但二级市场上通证的表现却迥然不同。
以CRU和FIL为例,从其走势图不难发现,自2021年第二季度以来,该两大通证始终处于持续下跌或盘整当中。如若给到投资人或生态参与者良好回报,两大项目方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改善网络和项目生态。而反观QTC价格走势,尽管价格较最高价有所回落,但整体走势保持平稳,且已站稳5周均线。
另从最近热门的Chia项目与QTC的对比来看,QTC算力的持续增长,表明生态参与者正在持续进入QTC项目。
Chia网格空间(PiB) 来源:Chia官网
QTC算力增长图 来源:QTC官网
由此不难发现,通证的二级市场价格走势,与项目的经济模型和算力增长均存在一定关系。有投资人分析,QTC相对平稳的价格走势,其实主要取决于QTC良好的经济模型和供需平衡。
QTC发布的白皮书显示,QTC的总发行量为1.05亿枚,是比特币总发行量(2100枚)的5倍。相比比特网络每10分钟打包一个区块,QitChain网络仅需每3分钟打包一个区块。奖励方面,QitChain网络每个区块奖励75个QTC,优于比特网络初始阶段每10分钟奖励50个BTC的机制。对于生态参与者来说,这是较为友好的。
在稳定通证价格方面,QitChain独特的经济模型有助于降低供给。根据QTC的经济模型,生态参与者在参与生态过程当中,满质押的情况下,可获得80%的QTC奖励,另外20%奖励将为前十大质押节点所有。而在非质押的前提下,生态参与者仅获得5%的QTC奖励,其他95%的奖励则归质押Top10的节点。此外,生态参与者所获得的QTC奖励,仅20%当日发放,其余80%分180天线性释放。
“显然,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形成‘双质押’效应。一是生态中的大玩家,为了争夺奖励权,会加大质押力度以进入前十大质押TOP10节点,有利于减少市场QTC的流通。二是生态参与者,为了实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多数会选择质押参与;其次是所获奖励的80%为线性释放,有效减少了市场通证抛压。”该人士分析道。
而在发展生态方面,QTC在大力发展CPOC算法的同时,最近也通过技术升级,兼容了POST共识算法。而从连续增长的算力来看,这一策略,很明显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