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人类与机器的交互:区块链+保险-ODAILY

编者按:本文来自巴比特,作者:孙副社长,TokenClub研究院分析师,星球日报经授权发布。

保险行业是金融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由于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为熟悉的垂直行业之一。一方面,人们需要通过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来为自己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商业保险,来满足一些个性化的需求,比如财产损失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财产保险,再如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等。由于其广泛的覆盖面、外加较高的数字化程度,因此在区块链领域,它是继银行业之后、被讨论运用区块链最多的行业。在本文当中,我们将就区块链在商业保险的落地情况做一个分析与展望,来探索区块链技术对于保险行业、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图:按照场景进行的保险行业分类

一、保险产业概述

由于保险的普惠性,在很多金融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中,其已经成为国民们用来有效对冲个人风险的金融工具。目前,全球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人均5张保单的水平,而在中国,这一数据仅为0.5张,覆盖率偏低。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过去几年的高增长趋势遭到断崖式下跌,达到近年来新低,其2018年1-11月的全国原保险保费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2.97%,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8.16%,几乎遭到脚斩。在这其中,人身险和寿险业务的相对下滑更为明显,这两项业务在2017年的原保费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0.04%和23.01%,然而在2018年1到-11月,这两个业务的增长率分别变为以-0.5%,和-4.75%。

为何中国保险业在未达到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便已出现增速放缓迹象?按照银保监会的说法,本次负增长乃是政策主动为之。也就是在险资于二级市场的活跃表现引发了社会舆论注意后,监管层所发起的“保险姓保,回归保障”之挤泡沫行为。尤其是随着保险行业监管体制改革持续推进、4月份的银保监会合并挂牌,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更是加大并下沉,使得罚单与罚款两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对保费的增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另一方面,保险行业的增速放缓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那就是随着宏观经济下行所引发的市场被动萎缩,典型的表象就是作为财险重要组成部分的车险,在2018年由于汽车销量下降出现了大幅下滑。需要指出,随着金融业开放的提速,未来中国保险市场将会进入更多的外资巨头,进而对国内的保险公司造成进一步的挤压影响。从这几点因素来看,2018年中国保险市场的增速放缓固然对险企的经营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更大的挑战可能还在后面。

图:2002年以来中国保险原保费收入增速,2018年为前11个月数据

中国人民大学杨东: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标志着人类社会走向数字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区块链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杨东表示,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以链治链”即“法链”,监管者通过实时透明的共享账簿,能够在结果恶化之前就予以识别和回应,甚至可以将合规机制直接内嵌到区块链系统之内,有助于金融领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

杨东认为,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作用于监管。科技在金融行业的渗透和应用,离不开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发展,在数字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区块链的作用日益显著。“如果说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是河流,区块链技术就是河床,没有河床的底层基础,就不会有河水的流动。区块链技术的成熟,使得真正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迈向一个智能化的时代,也标志着人类社会走向数字文明。”(中国经营报)[2020/12/12 15:01:06]

数据来源:保监会

在整体需求增速放缓、甚至由正转负的状况下,过去发展相对粗放的保险行业顿时遭遇了硬着陆,于是便有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一系列关键指标大幅下挫的情形。如此一来,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如何通过提升企业管理和科技水平来开源节流,赋能行业,便成为了业内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其中在科技方面,此前只在销售渠道流行的保险科技,开始逐渐渗透到保险行业的各个产业链当中,诸如产品创新、风险定价、场景开拓、核保理赔等多个环节。本篇报告所阐述的重点,就是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保险行业主要产业链中环节的渗透。

具体来看,保险行业的运行原理不难理解,只是产业链相对来说比较独特,大多数行业的上游与下游分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而保险行业则是同一个利益主体,准确的讲,是处于不同时间阶段的同一个利益主体——它的最大收入来自于保险用户,而最大支出也是来自于保险用户。或者说是那些在特定场景下、需要保险公司支付保费的用户。这部分业务被称作承保业务。从各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公司仅凭这部分业务通常很难盈利,甚至还会亏损经营。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通常会利用用户的保费来进行投资,这部分业务被称为投资业务,也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尽管保险行业的原理相对比较简单,但也正因为如此,在实际的操作中会产生比较多的难点。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由于其所出售的风险对冲产品并非现实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固定资产,可以被轻易地评估与定价,因此那些在绝大部分行业中并不应该过于纠结的问题,比如出售什么样的产品、产品如何定价、以及在产品的开发与运行中又需要付出什么样的成本?在保险行业中全都成为了焦点与痛点。

具体来看保险产业链的运行过程。总体而言,保险公司与客户进行交流的大致过程如下:保险公司通过直销或是代理商向消费者推荐相应的产品,在买卖双方达成一致后,保险公司或代理商将会获得消费者的保费资金。随后便将这笔钱进行资产管理,以进行增值保值,当用户侧触发赔付条件时,抽调现金储备对其进行赔付。在这一过程中,目前来看,可能影响保险覆盖率的地方有以下几处:

王诺亚教授:数字货币未来将会成为人类的终极货币:4月3日下午15:00,清华大学特约讲师王诺亚教授做客WBF交易所社群直播间,围绕“数字货币价值前景”和“AUC公链技术与优势”进行精彩分享。

王诺亚指出,区块链是互联网的高级应用,数字货币未来将会成为人类的终极货币。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势下,传统的金融体系必将被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所代替。

王诺亚认为,区块链落地应用的关键是预言机,它是连接区块链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但是传统公链效率低、成本高、功能有限,限制了最新技术的应用。而AUC利用后发优势,融合多种区块链发展的最新技术,采用分片技术和MPoS 主节点共识机制实现弱中心化预言机,真正开启区块链落地新纪元。[2020/4/3]

图:保险行业产业链

1)产品设计存在缺陷,导致公司从理论上就很难获得较高的利润;

2)在销售环节,中介的存在可能会加剧信息的不对称情况,同时使得资金流动停滞,导致回款周期变长。

3)在进行赔付的过程中,与用户的赔付金额不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评估,或导致公司蒙受损失,或导致客户方面的不满。

4)在进行赔付时,由于一系列原因,企业的流动成本过高,一方面在成本端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同时在收益端也导致用户不能及时地收到保费,体验较差,不利于用户数量的增长。

严格来讲,这几个行业痛点的解决方案,虽然并不都与区块链技术所指向的“压缩信任成本”直接相关,但区块链却在这些方案的底层基础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或者用另外一种表述方式来说: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化技术,对于解决保险行业的痛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接下来的文章部分中,我们就将对这几个环节的场景进行进一步的剖析、以及对区块链在其中可能会起到的作用进行研究与展望。

二、产品设计环节

首先来看产品设计的问题。所谓保险产品的设计,就是指保险公司所出售的风险对冲产品的使用场景、价格、以及为之要付出的成本。由于风险对冲产品相对来说较为抽象,产品的各项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一定之规,因此从理论上讲,保险公司的各类产品应该会呈现出较为多元化的感觉,根据设计师的不同,设计思路也因人而异。

然而在现实中,行业的实际情况是:本应各具特色的保险产品,却出现了相当严重的同质化状况,抄袭复制屡见不鲜,可替代性较强,在技术上几乎没有太多的竞争能力可言。虽然业内目前有近180家保险公司,但绝大部分的产品几乎都没有明显区别,堪称经济社会产品同质化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即便是头部大公司也不能免俗。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及其中介代理便只能通过营销进行发力,由此我们就在现实中看到了很多保险销售员因用力过猛而不慎走形的各种事件,而诸如“一人卖保险,全家都丢脸”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坊间一个段子就是,三个不同的人选择了三种不同的保险公司产品,而他们考虑的因素则是——自己的亲戚、熟人、以及刚刚一个认识的小伙子分别是这三家保险公司的雇员。选购产品的指标边缘至此,保险产品的同质化从中可见一斑。

声音 | 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以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变革:钱塘江论坛11月1日至3日在杭州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长三角一体化:金融、科技、产业的新使命》,钱塘江论坛主席、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世福资本董事长姜建清在2019届钱塘江论坛表示,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时期,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的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变革。新产业、新动能、新技术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新浪财经)[2019/11/2]

为何保险行业的产品同质化夸张至此?原因颇多。从主观态度上讲,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对产品进行创新与迭代,只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了长期效应。而从客观因素上讲,部分保险公司的精算能力不强,难以设计出较好的产品模型。而除此之外,保险产品的设计还有一个公认的痛点:那就是产品的设计者们缺乏相关的数据积累,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只能从友商那里进行“借鉴”。

众所周知,目前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程度与从前相比已经大大提高,但行为数据总体来说还较为匮乏,其数量与精度都难以满足保险产品设计的需要。而即便是在特定的垂直领域有满足条件的数据,这些资料很多也是掌握在特定的公司手中,而很难为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师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时相互参考,尤其是刚刚入行、积累较少的小公司“借鉴”资源相对丰富的大公司,也是一种比较正常的思维。

然而问题在于,虽然部分保险公司的产品在行业内推出产品的时机比较早,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产品就是更前沿与更科学的,简单的说:各公司在互相“借鉴”产品的时候,他们可能借鉴了较为合理的模型,但也可能借鉴到了设计不够合理的模型,前者倒还好说,如果是后者,则有可能会使得公司蒙受一定的损失,对于很多尚未积累起足够资本与声望的新险企来说,如若损失到达一定程度,能否有足够的能力承受还是一个未知数。可以说是“借鉴有风险,搬运需谨慎”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打通目前各机构所存在的数据孤岛现象、让保险产品的设计师能够获得用户的行为数据,对于保险产品的设计来说就显得极为重要。具体的方法是:利用区块链存储用户数据,使得客户信息独立于承保人存在,而数据也能够通过客户的公共密钥让第三方获得。如此一来,这些完善的行为记录便可以用来帮助强化风险测评、核保核赔等工作。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区块链虽然是加密技术的结晶产品,但它本身却并不具备保密信息的功能。在公有链中,数据上链的方式主要是以资产交易备注信息的方式存在,而资产交易的信息又是公开透明的,如此一来,作为关键信息的交易备注,其内容也是对外开放的。也就是说,公有链上的信息其实并没有隐私性可言,至多是很难让别人将这些公开的信息对应到现实中的个体而已。由此来看,这种通过掌握个人数据信息密钥、进而实现大数据安全共享的应用,在目前的状况下由于技术的掣肘还很难实现,可能需要联盟链进一步发展之后,再配合其他的加密技术使用,才有落地的可能。

声音 | Morgan Creek创始人:软件在货币政策方面比人类更有纪律性:Morgan Creek创始人Anthony Pompliano发推称:“认为人类在货币政策方面比软件更有纪律性的想法很愚蠢。我知道未来100年比特币的货币政策会发生什么,但你不知道下个季度法币会发生什么……”[2019/8/24]

三、产品销售环节

在看完了保险行业整体的架构设计之后,再来具体关注一下它的收益情况。正如上一部分中所提到的,由于目前的保险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而且短期内也很难通过基于加密技术的“大数据共享”来实现差异化,因此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通过营销手段来尽可能多的销售产品,就变成了增加利润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目前的保险公司有两种产品销售的方式,一种是“产销一体”、而另外一种则是“产销分离”。

具体来看这两种方式。顾名思义,所谓的“产销一体”,即是保险公司自己组建营销团队进行直销;而另外一种“产销分离”方式,则是保险公司把销售业务外包给专业的代理中介机构,而自己则专注于产品开发、费率厘定、风险管理等环节。与传统的“产销一体”相比,“产销分离”通过分工协作,不仅实现了保险经营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客户,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在一些发达国家,像保险经纪人这样的利益主体早已取代保险公司本身,成为了保险销售的主要渠道。目前中国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机构,如包括支付宝,京东在内的电商巨头近年来纷纷开始联合保险公司开起“保险超市”,但总体来看,“产销分离”模式目前在中国保险营销市场并不是主流。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归因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对于保险公司和投保人来说,保险中介市场尚不成熟,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数量达到2500多家,整体力量还很薄弱,拥有的资产规模、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对比较有限,市场经营秩序并不规范,尤其是因为保险中介和保险公司双方合作关系不够稳定,缺乏长期规划,因此部分保险中介往往会只关注眼前的利润,为了贪图保单数量,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来双向牟利,譬如对投保人夸大保险产品的实效,或是对保险公司隐瞒投保人的潜在风险,结果时常导致投保人与保险公司都难以获得自己预期的效益,在背离了产销分离初衷的同时,也降低了保险买卖两端对于中介的信任程度,使得保险营销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二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保险中介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客户资金的流动,带来了一定的成本。虽然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销售保险是保险行业重要的销售渠道,尤其是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批比较成熟与专业的经纪公司,可以为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订单,但其代理的服务成本也相对较高,有些时候甚至可能比公司自行组建营销团队都要贵。同时因为双方的合作很多时候缺乏具体过程的详细操作规则,规范程度不高,使得有时工作渠道费用无法及时结算,进而导致保险公司资金紧张,引发双方的利益矛盾。

马云:未来10-20年内 机器智能、IoT和区块链三大技术让人类面临挑战:在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出席并发表题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演讲。马云认为,未来10-20年以内,将有三大技术让人类面临挑战:机器智能、IoT和区块链。对于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不是泡沫,但今天的比特币可能是泡沫。[2018/5/26]

可以说,如果能够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保险中介、乃至整个保险销售环节的痛点就解决了一大半。从区块链的技术特点来看,解决这两个痛点并非难题,具体方案如下:

首先来看第一个行业痛点,它涉及到的主要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区块链的作用又恰恰是经过多环节的传递而不产生信息的精度损失,因此可以在确保信息安全的情况下,通过数据上链来解决中介信息传递失真的问题。只是这个原理虽然比较容易解释,但具体的贯彻落实相对来说却比较困难,比如说投保者具体信息的上链,这项工作的主动权并不掌握在保险公司手中,而是民政乃至等居民信息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部门来说,他们是否愿意把投保者信息公布出来尚且未知,至于信息上链这项庞大的工程就更是比较遥远了。

其次来看第二个行业痛点,它所指向的是资金流动不畅的问题,一般来说,B端机构的资金流动往往会因为两种因素而出现迟滞:在主观方面,机构进行转账的时间可能并不及时;而在客观方面,对公账户之间在银行的转账清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资金停滞主要是由于主观方面,对此,保险中介与保险公司之间可以在约定好自己的清算时间后,据此设置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使得双方就都能够充分利用到沉淀资金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到合作伙伴的正常经营状况。

根据上面的两点分析不难发现,在保险产品的销售环节,区块链技术尽管不能面面俱到,但仍然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的行业痛点。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作为去中心化区块链的主要竞争对手,目前有很多公信力较高的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进军保险经纪与代理行业。虽然从从业经历上来看,这些科技巨头未必强于行业内原来的机构,但是跟原有的小机构相比,这些科技巨头背负着较高的声誉成本,简而言之,就是一旦这些品牌中介出现丑闻,相关的负面影响很可能会波及到母公司,对整个集团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有理由认为,这些保险中介的后起之秀会比原有的利益主体做事风格更为规范,严格来说,这些中心化公司的可信能力并不如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但对于大部分的投保用户而言,相比于较为陌生的区块链技术,他们还是更愿意相信比较熟悉的科技大公司。更何况中心化机构的效率也会比去中心化的机构更高。

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两个风险

从这点来看,如果说区块链能够为保险中介机构加分,更多的也是在双方拥有同等公信力水平的基础之上。比如对于阿里和腾讯来说,如果其中一家在保险中介业务中采用了区块链技术,那无疑要比另一家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但若是阿里和一家不知名的小公司,那么就算小公司采用了区块链技术,恐怕也难以和阿里这样的大企业所竞争。也就是说,区块链技术虽然可以为保险中介行业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在这个行业现有的商业环境下,它所起到的更多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非雪中送炭。

四、产品赔付环节

理赔环节是目前保险行业存在的最大痛点,也是保险覆盖率偏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大众理财顾问》杂志2016年开展的调查活动显示,有49.3%的消费者认为,“购买容易理赔难”是自己在购买保险产品过程中最担心的因素,对投保人来说,由于觉得自己所购买的保险很难通过理赔来覆盖此前所投入的成本,因此很多人对于保险产品都敬而远之。而对保险公司来说,虽然他们短期内通过压低赔付率可以削减公司的支出,但从长远上看,这种“理赔不利索”的行为也使得他们失去了不少潜在的投保客户。最终呈现出双输的局面。可以说,如果想要解决保险行业覆盖率不高、人均保单较低的情况,改善保险产品的赔付环节,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门槛。具体来看,中国保险行业的理赔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行为的存在,使得保险公司可能会有一些无必要的支出。由于保险索赔文件在从被保险人转到保险公司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较多的部门、并导致部分可靠信息的缺失,因此有可能为保及其他行为营造了可乘之机。麦肯锡此前的报告显示,在所有的索赔事件中,有5%-10%是欺诈事件,而且这一情况在索赔过程中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二是理赔过程的调查成本过高。随着保行为日渐频繁,很多保险公司对于投保人的不信任感也逐渐加深,可以说双方先入为主地就存在着较高的信任成本。为了避免在保费支出上花冤枉钱,现在的保险公司在保费发放前,都要花费较高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进行调查,其手续比较繁琐、涉及部门众多、调查取证时间长,在给用户带来了不便的同时,也延长了保费的发放周期。

三是理赔工作的处理流程情况繁杂。目前,保险公司理赔的处理通常是由多个部门各自独立负责、且采用手工操作,彼此之间的数据流量很大,在进行赔付的过程中需要对复杂的多个条目进行核对,这种较为传统的操作模式,往往会耗费保险公司较大的时间与人力成本,在导致索赔进程缓慢复杂的同时、也容易带来大量的主观决策失误,譬如对某些特殊保险标的物的价值评估不够准确,让投保人所拿到的保费非但不够及时、而且数量较少,在极端的情况下,用户甚至可能根本就拿不到保费。譬如在大病保险中,同一个疾病,仅仅因为医生在病例上写的名字与保险合同中的名字不同,就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的拒赔。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保险公司目前理赔流程过长的反馈周期、以及并不准确的保费发放,很大一个原因是来自于人与人交互的固有缺陷,只要理赔过程的调查、保费金额的评估、以及保费最终的流转等一系列工作都是由人工来完成,那几乎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上面的这些问题,只有把这些“人-人交互”的过程升级为更为高效和准确的“人-机交互”、甚至是“机-机交互”,才有可能会有效削减在理赔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无谓成本,而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让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在基于区块链营造出的可信环境中运行。具体来说,区块链可以在保险环节中的以下两个场景中起到作用:

一是对于保行为,通过建立跨行业、跨地域的区块链联盟,比如进行医院、交通管理部门、部门等公信力部门的区块链合作,通过数据与资料共享,快速掌握投保人的关键信息,进而提高验证保的效率。

二是对于理赔调查成本过高的问题,可以通过上述的区块链联盟、以及将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相结合,进而在投保人触发索赔条件时,就可以自动将投保人的相关信息传递到保险公司处,在相关公信部门与物联网信息的验证下,进而确定投保人确实符合索赔的相关条件,免去保险公司进行调查的诸多成本。

三是对于理赔工作处理流程复杂的问题,目前,保险公司在进行保险赔付时,需要经过一套规定的理赔流程,在以往的赔付过程中,这套流程因为缺乏灵活性而饱受投保人所诟病。而在区块链切入之后,保险公司恰恰可以利用这套流程并不灵活的特点,将其搬运到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上,从而可以自动完成一系列的工作,诸如通知各保险方、处理保费和佣金支付等。从而有效缩减索赔过程中的一系列成本。

从理论上讲,在上述的一系列改造完成之后,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可以由传统的、反馈周期漫长、双方体验较差的“人-人交互”,提升为反馈周期较短,且双方体验良好的“人-机半自动交互”,比如说在健康险中,被保险人将自己的体检报告、病例、医院缴费收据等各种材料的照片或文件提交到保险公司提供的线上渠道,保险公司通过AI识别等技术进行鉴别验证后自动释放赔付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机交互”场景,其效率相比于传统的“人-人交互”有了大幅的提高。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甚至还可以基于区块链、实现全自动的“机-机交互”,譬如在车险的场景中,如果参保的汽车发生了事故,相关的设备能够自动检测并记录汽车运行的数据、并向保险公司提交,而保险公司则根据损坏的程度,进行自动理赔付款,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将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和投保人的理赔成本降低到极低的水平。

然而,从实际的情况看来,这种顺畅的赔付体验的实现,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一方面,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它需要将自己原有的工作流程都设置为智能合约、实现数字化后,搬运到区块链上,才能实现保险赔付业务的半自动“人-机交互”,对于大型的保险公司来说,这可能是一项比较繁重的改造升级任务。而另一方面,对于投保人来说,只有当现实社会的诸多行业都实现了数字化,并采用了区块链技术之后,其才能跟保险公司的区块链成功对接,最终实现相关业务的全自动“机-机交互”。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实现“人-机交互”的理赔过程很难,可能需要对内部进行一个大规模的改造;而实现“机-机交互”的理赔过程则更难,因为外部行业改造的主动权不在保险公司自己手里。但如果上述场景一旦实现,那对于整个保险行业、乃至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都会是对效率的极大提升。就像互联网技术之于春运购票一样。

五、总结

保险行业在与区块链技术结合的过程中,面临的掣肘因素比较多。比如说在产品设计环节,它需要利用区块链的隐私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而在产品销售的时候,又面临着中心化大公司的竞争,这两点都是区块链技术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保险领域,区块链最先应该是在利用智能合约技术的理赔环节落地,而目前世界诸多保险公司的区块链试点项目也印证了这种观点。而在理赔环节中,保险公司握有区块链改造主动权的“主动触发、自动赔付”将会较早落地,至于主动权掌握在外部的“自动触发、自动赔付”,可能会稍迟一些。尽管对于保险公司和其他行业来说,这个过程很难在短期内一蹴而就,但一旦落地的话,对于整个保险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福利体系,都会带来非常明显的正面效应。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0ms0-1:43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