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链研所,作者:林可,星球日报经授权转发。过去一周,各大P2P平台把投资者们雷得外焦里嫩。先是钱宝网、雅堂金融、唐小僧、联璧金融四大民间高返平台“全军覆没”,紧接着多家规模较小的P2P平台也相继卷入“爆雷潮”,一时之间,无论大小平台都在同样遭受着这场暴风雨的洗礼和考验。别说P2P,币市、股市、房市也是一片萧瑟,投资市场的整体低迷,债务违约严重,是诱发P2P爆雷潮宏观层面的原因。实体经济告急,信贷政策持续收紧带来剧烈的金融去杠杆压力,大面积的债务违约爆发,导致市场整体情绪不佳,越来越多人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高门槛的投资无法触及,想通过银行存储理财又跑不赢通货膨胀,货币基金频频受限,好不容易有个性价比不错的P2P也出事了,投资者就真的没有活路可走了吗?同样是应用点对点去中心化技术的区块链,又能否从技术层面上助力P2P行业逆风翻盘?P2P为什么那么容易“雷”?
LUNA崩盘之后持有少于10枚BTC的地址份额从3.72%增加到17.54%:金色财经报道,据Glassnode数据显示,在LUNA崩盘之后,持有少于10枚BTC的地址增加了持有量,它们在流通供应中的相对份额从3.72%增加到17.54%,相当于增加了3.82%至79万枚BTC。[2023/6/14 21:36:09]
P2P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还在持续影响着整个行业,接下来还会有很多跑路暴雷的平台。“全天候科技”援引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P2P平台存在自融、资金池、风控的问题,遇到流动性问题和监管压力,就会引爆风险。随着出借人的风险偏好趋于保守,一些实力不济,风险比较高的平台难以获取持续的出借人资金,从而加速了退出。此外,一些持续高返的平台具有一定知名度,一旦爆雷,会引发连锁反应。当然,如果同样大规模的赎回兑现出现在银行,银行也一样无法承受,但银行有强有力的背书,还有几百年的风控经验,如果真正出现大的危机,会有维稳、救市等措施,不会造成大面积的恐慌。但显然,大多数P2P网贷机构平台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况且这些平台至今还没有获得国家承认的合法身份,以至于在风暴来临之际毫无招架之力。
Fenix Games将与Immutable合作支持和推出Web3游戏:6月2日消息,Web3 游戏发行商 Fenix Games 将与 Immutable 合作支持和推出 Web3 游戏。Fenix Games 将通过为 Immutable 的游戏生态系统策划、建议和发布一些服务,来帮助将游戏开发团队带到 Web3。
此前报道,2022 年 11 月份,Fenix Games 宣布已筹集 1.5 亿美元,投资者包括 Phoenix Group 和迪拜风险投资公司 Cypher Capital,计划收购、投资和发行区块链游戏。[2023/6/2 11:54:01]
其实仔细分析此次事件,发现其实并非无迹可寻。目前出事的大部分平台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伪P2P,是非法集资和庞氏局;另一种是劣P2P,平台规模较小,一旦市场出现动荡,受大平台挤兑牵连毫无自救能力。这次的暴雷潮,从一定程度上来,是良业驱逐劣业的过程,接下来P2P行业的局势会逐渐清晰,头部玩家会越来越活跃,但是留给小玩家们的时间已经不多,行业疯狂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很难再兴起什么风浪了。虽然P2P行业固有自己的问题,但是依然有很大的机会翻盘。从监管层面看,即使是国家也在积极扶持P2P的发展。在我看来,本次幸存下来的玩家面临着急切的转型问题,无论能否备案,P2P都要将目光转向区块链,把自己从信用中介中解放出来,顺便蹭个热点,或许更能收获一波金主爸爸的红利。通过加持区块链技术,将自己升级成真正的P2P平台,这或许是他们更好的出路选择。区块链可以避免违约潮吗?
摩根大通:稳定币储备中证劵的增加使得稳定币难以维持其挂钩:金色财经报道,摩根大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如果稳定币领域继续萎缩,加密货币价格不太可能恢复。以Nikolaus Panigirtzoglou为首的分析师表示,美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打击、加密生态系统银行网络的弱化以及去年FTX崩溃的影响导致了稳定币领域的缩小。这导致加密货币行业的市值在过去一个月从1.26万亿美元降至1.089万亿美元。
该报告表示,稳定币储备中证劵的增加使得稳定币难以维持其挂钩。[2023/5/22 15:17:30]
后合规时代,P2P网贷野蛮式生长的时代渐入尾声,而P2P网贷+区块链的故事才刚刚开始。P2P的违约潮归根结底就是数据征信的问题,这其中有两个最为明显的痛点:第一是信息没有互通,征信成本太高。同行的竞争激烈,形成严重的数据孤岛,数据仅在各自平台内部流通,用户在不同机构借贷,需要重复提交资料重复审核,产生很多无谓的风控成本;第二是信息保障不完善,目前征信数据的采集大多依赖于人工,存在人为篡改的可能,潜在风险比较大。数据征信作为P2P网贷的关键环节,具有很强的技术属性,如果可以解决征信的问题,对于借贷行业的发展推动无疑是巨大的。那么被认为是解决信任问题的新型工具的区块链技术,可以防止P2P的违约潮吗?
SBF:唯一目标是让用户满意:11月16日消息,SBF于社交媒体平台发文表示,据其掌握的信息,在11月7日之后(可能会出现错误):Alameda的资产多于负债M2M(但不是流动性的资产);
Alameda在FTXIntl持有保证金头寸;FTXUS资产足以覆盖偿还所有用户。但并非每个人都一定同意这一点。
唯一的目标就是让用户满意,正在为此尽其所能。将亲自与监管机构会面并与团队合作,尽其所能为客户服务,之后是投资者,但客户优先。持续清理并关注资产透明度,使用户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2022/11/16 13:10:48]
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储存、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等模式,都与网贷行业的业务特征天然融合。首先区块链可以建立分布式账本,通过全民记账的方式管理借款人的信息,大家一起记录,一起验证用户的征信数据;其次,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可以大大提升信息透明度,各个平台都共享数据账本,信息一旦录入便不可以篡改,在技术上实现数据的客观“可信”。企业日常进货、出货等消费数据也会详细记录在区块上,每一次的交易都是可追溯查询的,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为借贷机构提供风控参考价值。如果要进行新的交易时,区块链有助于降低交易建立与进行的征信难度。
Coinbase支持灰度因比特币现货ETF被拒对美国SEC发起诉讼:金色财经报道,加密交易所Coinbase支持灰度Grayscale因比特币ETF申请遭拒绝而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发起诉讼。
此前SEC拒绝了灰度发行比特币ETF的申请。灰度表示,SEC“未能对类似的投资工具采用一致的处理方式”。尽管SEC已批准了多个比特币期货ETF,但拒绝放行比特币现货ETF。
Coinbase周二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提交的陈述书也提出了同样论点。该交易所表示,无论是现货还是期货ETF,无论是与比特币挂钩,还是与黄金、铂金或钯金等其他大宗商品挂钩,这些投资工具都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同的投资敞口。比特币期货ETF和现货ETF都旨在跟踪比特币的价格。限制比特币现货ETF进入市场“不合理地限制了投资者的选择”。ETF是一种投资工具,允许投资者间接投资比特币。[2022/10/20 16:30:54]
另外,智能合约作为一种数字化的契约,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算法严格保证合约的自动的执行,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违约的风险。总的来说,区块链可以在技术层面上保证整个交易链条上的交易主体身份可信,数据可信,实现去中心化的多方信任传递。但区块链也仅仅是一项技术而已,可以解决征信难的问题,对违约潮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无法解决信用的问题。要是老王铁了心要违约不还钱,区块链技术也做不了什么。区块链可以为P2P监管做些什么?
毫不客气的说,现在的网贷市场还是一个不断充斥非法集资、不良贷款的污浊市场,这样的市场是不会被国家允许的,势必会引来政策合规的一天。纵观P2P网贷行业的发展轨迹,一直和国家政策监管密切关联。模棱两可的政策态度,迟迟未能落地的备案方案,依然是P2P网贷行业面临的最大发展难题。向上金服CEO袁成龙表示,当前P2P网贷行业,不乏大量投资人因为备案悬而未决而信心缺失、恐慌挤兑,影响很多网贷平台的正常运转。为什么监管方案未能迟迟落地?实际上还是一个监管难的问题。按照现在的监管方法,是监管单位根据平台报送上去的数据资料实行监管,但这种数据一是存在时间差,没法及时获取;二是平台为规避监管,存在篡改数据的嫌疑。连基础数据都是假的,国家无法及时知道市场的真实情况,监管一说更是难以实现。
试想下如果区块链技术应用到P2P监管上,一方面可以将政府作为一个节点接入整个交易链条上,监管者可以实时查阅P2P交易公共账本,监控各个网贷平台的资金信息,从而获得更加全面实时的数据;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将监管条约编入链上的智能合约里面,设置监管限制值,如果平台达到限制值时,监管部门可以第一时间快速部署。简单来说,利用区块链技术,政府可以实时监管P2P的平台数据,也不用担心平台的资料造假,P2P平台想跑路的难度变高了,想换个招牌再来捞钱的套路也玩不转了。结论虽然区块链技术给P2P网贷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个非常广阔的蓝图,但是区块链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只可以较大程度避免平台风险,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借贷的风险。近期一连串的暴雷事件,是网贷行业沉积已久的矛盾爆发,未来格局会越来越清晰。区块链技术可以拨开P2P网贷市场的层层迷雾,让这个市场更加透明健康,也有可能把监管法律变成代码,从而约束平台行为,成为政府监管利器。但是这些仅仅是理念,还需要有一些程序,一些机制去支撑,但是有了区块链这块非常好的底层技术的沃土,P2P网贷+区块链一定未来可期。相信P2P这场暴风雨过后,迎来的会是行业更好的明天。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