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在元宇宙里造车 开什么玩笑?

这年头,连造车都搞进元宇宙里去了???

瞧,一位外国小哥头戴VR,手持设备,就开始了一通“谜之操作”:

一位中国的小姐姐与小哥哥,也在做类似操作。

看不懂?

换个“世界的视角”,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头戴VR设备,进入虚拟一个车库:

把一个汽车底盘拿过来,调整好合适的大小,跟车身做个“合体”:

而且换个车身的材质、颜色等等,也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儿。

没错,这就是在元宇宙里造车的过程。

设计师在虚拟车库里的作品

不过如果以为这就完了,那可能还真不是个什么新鲜事。

但这个“造车”,是真的可以造出来的那种。

也就是说,在元宇宙里做好设计工作,然后在现实世界里就可以生产了。

与元宇宙链接的数字孪生工厂

时尚品牌Zara推出可在元宇宙穿戴的产品Lime Glam:4月12日消息,快时尚品牌Zara推出全新系列春夏款限量产品Lime Glam。这些服装和配饰可以在Zepeto元宇宙内穿戴,也可以在实体店购买。

如果买家选择实体版,也将获得数字版本,从而简化购买流程。Zara网站上专门展示了部分穿着Lime Glam系列产品的虚拟化身。Zepeto应用程序还为该特定系列提供照相亭、数字墙和地板。(Cryptoslate)[2022/4/12 14:19:13]

不仅如此,和以往传统的造车不同,这次在元宇宙里产的车,不再是由一家车企主导,而是采取“去中心化”的方式。

也就是说,不论你是汽车的设计师,还是汽车的爱好者,甚至只是个消费者,现在都能参与到汽车的设计制造了。

原来,这是一项名为DeAuto Hackathon (去中心化汽车黑客马拉松),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的活动。

而且背后,还是一家来自中国智能汽车开发与制造公司——PIX Moving。

并且有一说一,“元宇宙+去中心化”和造车关联到了一起,这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首例,在汽车发展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但也是众多新概念汇集到一起,难免让人打出大大的问号:能靠谱吗?

不妨一起继续往下扒一扒。

DeAuto Hackathon这个活动,其实并不是第一次举办。

据公开资料显示,PIX Moving在2018年便召集过来自全球的30多位天才工程师,在短短7天时间完成了车辆线控Hack、开源自动驾驶架构等任务。

此后的这几年,PIX Moving也是陆陆续续围绕着“智能汽车开发”,举办了各式各样的Hackathon活动。

MContent与普华永道合作在元宇宙推出记录片《Ripple vs SEC传奇》:4月2日消息,总部位于迪拜的基于加密货币的内容平台MContent已与普华永道(PwC)中东合作,在元宇宙的一个虚拟剧院推出纪录片《Ripple vs SEC传奇》。该记录片深入探讨了自2020年以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区块链公司Ripple Labs提起的诉讼。在该案件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Ripple使用XRP筹集了13亿美元的未注册数字资产证券。SEC称是XRP不是货币而是证券,因此受到严格的证券法的约束。Ripple的辩护律师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Mary Jo White,一直在积极进行诉讼。(Variety)[2022/4/2 14:00:23]

从官方数据来看,目前与之相关的社区,已经聚集了300多名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设计师和工程师。

虽然“花式”在变,但总体来看活动目的却从未变过,那就是降低汽车创新的门槛。

而今年考虑到疫情等因素,PIX Moving便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采用元宇宙的形式,举办汽车黑客马拉松活动。

同样是在7天时间内,全球的参赛选手可以自行自由组队,可以是来自设计、算法、工程领域,可以是艺术家、黑客,甚至是跨领域出身的都可以。

而且只要是参赛选手,PIX Moving都免费提供一台VR设备 (是有点“豪横”了)。

并且基于Gravity Sketch等VR 汽车设计工具,与全球各地设计、算法牛人一起在元宇宙里协作。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造什么车?

据了解,此次活动要打造的车型是A00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微型乘用车。

游戏巨头EPIC Games申请Megaverse商标,计划在元宇宙内容市场投资10亿美元:2月7日消息,游戏巨头EPIC Games已申请“Megaverse”商标,其中描述除了与游戏内容相关之外,更结合各类虚拟实境内容应用,旨在扩大布局元宇宙市场。

不过,目前还无法确认EPIC Games将会如何使用Megaverse商标,也无法确认此商标名称是否与EPIC Games前身EPIC MegaGames有关。另据EPIC Games首席执行官Tim Sweeney透露,该公司还计划在元宇宙内容市场投资 10 亿美元,除了将《堡垒之夜》(Fortnite) 衔接各类元宇宙应用,更预期藉由其 Unreal Engine 打造更多元宇宙应用发展。[2022/2/7 9:35:05]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这款车型,主要是因为它比较符合现代汽车消费的趋势,即低碳环保、占用资源较少。

不仅如此,A00级车型在中国市场已经获得验证,比如五菱的Mini EV,就收获了大批年轻人青睐。

不过与传统车企做法不一样的是,PIX Moving对这款产品的定位是:个人机甲。一款电子类消费品,而不是汽车。

不仅如此,PIX Moving为了保障参赛者的绝对创作权利,这次还会对每个参赛作品进行了NFT确权。

而且生产出来的个人机甲还是“刻有设计师的名字”的那种,后续卖出去的话,还有千分之二销售的分成,上不封顶。

那么一个设计作品怎样才能达到量产需求?

PIX Moving会把所用作品公开投票,能够达到100辆的预定量,那么就会获得量产的资格了。

而且连实车交付的排期都安排出来了,2023年交付。

麦当劳正在元宇宙中庆祝农历新年:2月1日消息,麦当劳与时尚先锋Humberto Leon合作打造专属十二生肖服装系列,并在元宇宙中举办活动,“为快餐和时尚爱好者提供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体验”。

活动于1月31日到2月15日间举行,将在VR空间“麦当劳画廊”接待参观者,并会展示Leon在AltspaceVR和Spatial虚拟世界中的数字作品。粉丝们将收到基于出生年份和生肖动物的星座预测。[2022/2/2 9:27:50]

100辆,对于传统汽车工业来说远不能称为量产。

如果仅仅为100台车开模、建生产线,最后分摊到每一辆车上的成本,绝对会大幅超过A00级小车的可接受范围。

几乎可以肯定,没有一家车企会接这样的单。

PIX Moving当然也不可能“用爱发电”。

元宇宙里大家“可劲造”,但还要把设计方案变成真实量产的产品,就必须要有区别于传统车型生产开发的体系和技术。

而与这一产品概念匹配,PIX Moving还研发了一系列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和生产流程。

PIX Moving可以实现小批量定制的关键点有3个 :

智能滑板底盘

AAM(汽车算法设计)

RTM(实时成型系统)

元宇宙、去中心化这些虚的概念,之所以在这个活动里能玩得转,还是要回到PIX Moving这个真实的产品——智能滑板式底盘,基于滑板底盘可以快速搭建各类车型。

除了滑板底盘以外,PIX Moving自创了一套由AI算法驱动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即AAM与RTM。

AAM (Automotive Algorithm Modeling) 是一种基于算法模型的车辆设计-制造流程。AAM既兼顾用户对于汽车个性化的需求,又可以满足量产需求,这是最大的特点。

路透社:波音公司计划在元宇宙中打造虚拟“数字孪生”飞机:12月18日,据路透社报道,航天航空器制造商巨头波音希望在元宇宙中构建下一代飞机,在波音公司的未来工厂里,全球各地的机械师会通过3500个HoloLens头显进行交互,沉浸式3D工程设计将与相互交流的机器人配对。据悉,波音公司已计划在元宇宙中打造虚拟三维“数字孪生”飞机,并且开发一个能够运行模拟飞行环境的生产系统。根据波音公司的数字化战略,未来两年将会在元宇宙数字生态系统下实现设计、生产和航空服务运营。[2021/12/18 7:47:37]

RTM(Realtime Manufacturing)实时成型是一种无模具的成形技术,不需要专用的模具、夹具便能对金属钣金进行成型,减少巨额的模具开发与设计成本。

所以,PIX Moving 可以低成本实现小批量定制,其自身定位也是一家面向C端的造车公司。

但目前,PIX还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一台功能齐全的整车,而是造出一个具有完整物理结构和各种软硬件“卡槽”的底盘。

PIX Moving设计好整个底盘基本的参数和结构,预留好各种可供后期编辑的软硬件接口,然后将这个底盘卖给车厂或其他B端用户,用户想要一台什么样形态的车,可以自己自由搭配定义。

比如车身控制、自动驾驶算法、负载的功能部件等等,在PIX Moving的滑板底盘上都有对应API。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没错,传统车企这两年纷纷推出的线控底盘,功能好像也是这些。

但如果将“线控底盘”概念等同于PIX Moving的智能滑板式底盘,却又无法解释它的业务进展:

包括意大利、德国、法国、瑞典、美国这些传统汽车工业强国在内的全球20多个国家,都有PIX Moving的客户。

所以问题是,这些客户如果要的仅仅是一个线控底盘,那么凭自身实力完全可以研发。PIX的产品又能提供什么独特的优势?

这要从产品形态和技术体系两方面看。

传统厂商开发一款车型或一个架构,遵从的还是“先定义、再研发”的过程,最后的产品,通常服务于某些特定需求指标。

而PIX Moving则是另辟蹊径,采用的是机器人架构。

二者最大的差异就是灵活性。机器人架构的滑板式底盘,采用独立的脚单元,每一个轮子能做到独立的控制,满足各种不同使用场景需求。

这样的架构,除了在使用时更灵活,开发上也能快很多。

比如操控性的实现。传统汽车底盘在设计转向的时候,需要考虑阿克曼转角(内外侧轮速不同),所以要设计复杂的轮间差速机构,整个工程的设计、测试、标定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但分布式驱动架构上面,算法就能快速解决这一问题,车型的调整只需要修改算法的参数。

另外在开发工具上,PIX Moving也开发了低门槛工具链,包括算法开发和模拟,让客户方面的工程师也能快速上手。

PIX的产品形态和需求已经摆在这里,怎么变成实物?是不是还得上流水线?

当然不是,如果这样的话,又会回到传统车厂的原点。

相较而言,PIX Moving选择更灵活的方式——使用3D打印来生产底盘部分部件。

而在一些需要开模冲压的机械部件,依靠RTM。

这两种技术,本身都足够灵活,但怎么用它们,才是关键。

两种方法其实都可以放进传统生产线中,但这样一来,很难体现出它们本身的优点。

新技术的背后,是一套全新的制造体系的逻辑:减少制造的工序。

而制造里最核心的效率提升,来自于工序的减少。

比如3D打印,可以让大量的零部件变成一个零部件。

它带来的结果却是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减少装配工序、减少供应链的流程、减少库存、减少物料的物流成本。

这是制造体系从根本上的革新。

与传统汽车工业开发一款底盘或车型相比,PIX Moving成本小得多,开发难度容易得多,量产的周期也短得多。

欧美工业强国的订单,和元宇宙里“100辆即可量产”的全新造车方式,本质都是来自PIX Moving的新理念和技术架构。

滑板式底盘,这是汽车领域现在最热的一个词。

PIX Moving也不是第一家。

更早之前,上市几天市值破千亿美元,人称“特斯拉杀手”的Rivian,就是一个代表。

还有Canoo、REE、Arrival,都是以滑板式底盘为标签的初创企业。

国内,除了PIX Moving,还有成立不久的悠跑科技。

这些新玩家,无论是输出底盘给客户,还是基于底盘打造自己的品牌,都表明造车赛道中,又竖起了一杆崭新的大旗:滑板底盘新势力。

这批新势力,目前展现出两个趋势。

第一,落地已经有苗头。

Rivian被亚马逊投资之后,开始为亚马逊定制基于滑板式底盘的新能源货车,计划到2025年生产多达100000辆EDV货车。

Canoo也曾传出要被苹果收购,虽然最终没有下文,但业内认为苹果很可能会采用前者的滑板式底盘方案。

国内的PIX Moving也在全球范围拿下了近200位客户,其中不乏有“通信、Tier 1、自动驾驶软件企业”等各大行业巨头。

这说明,底盘厂商对于对一些新入场但没有造车经验的玩家来说,简直不要太香。

比如造手机的苹果,还有做电商的亚马逊。

第二,底盘新势力的架构体系,正在冲击整个汽车工业。

除了前面说过的制造层面,新的技术完全打破了由福特开创并沿用百年的流水线生产方式,逐渐形成让传统工业巨头都不能拒绝的成本效率优势。

还有开放了产品形态的“议价权”。

因为有标准化的底盘,和灵活的生产方式,所以个性化订制就能实现。

你买的车不再是厂家替你选择好的方案,也不必再接受设计上的“瑕疵”。

你要什么,不妨自己来决定。

“元宇宙”的出现,让这种更加个性化设计、用户思维导向的生产方式,从PPT上的概念逐渐演变成对制造业的变革。

如果按照智能手机的故事,来预测造车赛道的不同阶段。

底盘玩家,似乎会有一席之地。

因为它能使造车门槛降低,让各大小厂商、或者新势力把制造工作交给底盘公司,车厂则安心搞产品定义。

甚至下一个阶段,产品定义权,说不定也要交给用户。

一方面,智能驾驶方案就有已经华为、百度这样的的供应商。

另一方面,连设计和制造,也有PIX Moving、Rivian等滑板底盘玩家供应…

传统车企的灵魂和身体,都有了新解决方案。

所以嘛,智能车赛道的变革,可能短期内会被高估,长期来看又可能会被低估。

你怎么看?要不要也来元宇宙里参与一把造车试试?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31ms0-0:84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