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姚前: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影响

编者按:本文来自:链塔智库,作者:姚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odaily星球日报经授权转载。

如何实现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核心命题。理论分析表明,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能够分别作用与支付方面、货币政策方面以及金融稳定方面。基于DSGE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对我国银行系统和金融结构的冲击可控,长期看有助于提高经济产出,与稳态时的经济产出相比,可提升经济增速0.01个百分点,总体经济效应正面。实证结果还证实,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创造了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在宏观经济调控上发挥作用。法定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基于合理的机制设计,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中性”不同的属性设计决定了央行数字货币不同的经济影响。若仅是一种支付工具,不是一种计息资产,那么辅以相关机制设计,央行数字货币相当于各类传统支付工具的变体,不会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产生过多影响。例如,在批发端,央行数字货币以100%准备金抵押发行,并限定于银行间支付的封闭场景,那么它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中性”,不影响宏观经济。在这样的央行数字货币环境下,现有的货币政策框架依然适用。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可成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若央行数字货币不仅是一种支付工具,还是一种计息资产,那么它将创造一种新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一是在批发端。当央行数字货币利率高于准备金利率时,它将取代准备金利率成为货币市场利率走廊的下限;二是在零售端。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将成为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这具有两层正面政策意义。一是有助于提升央行政策利率对中长期信贷利率的传导。如果央行数字货币利率成为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中央银行则可以通过调整央行数字货币利率,来调控银行存款利率,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利率。二是有助于打破零利率下限。传统上,零售端的央行货币是现金,而现金的利率为零。因此,当零售金融资产利率下降至零时,资金则会向现金转换,从而使负利率失效,名义利率的有效下限为零。若发行零售端的央行数字货币,并同时废止大额现金的使用,则可对央行数字货币计负利率,或者可酌情对央行数字货币收取钱包保管费。实质上等同于实施负利率政策,由此打破零利率下限约束,释放货币政策空间。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提升央行货币地位,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根据Prasad的研究,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货币在总体货币总量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自2003年以来,我国央行货币与M2的比率下降了5%,印度下降了7%,欧元区则下降了3%。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央行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其中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传统央行货币的支付功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从一些支付机构提出的“无现金社会”口号以及近几年来私人数字货币的发展均可以感受到,央行货币的地位正受到挑战。而央行货币的数字化有助于优化央行货币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发挥央行数字货币的数字化特性,或有助于解决传统货币政策困境姚前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逆周期调控困难、货币“脱实向虚”、政策预期管理不足等现代货币政策困境的根源,在于传统央行货币的难以追踪性、同质单一性和操作当下性,而央行数字货币的数字化特性则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对此,姚前尝试性地提出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的“前瞻条件触发”机制,通过利用央行数字货币的数字化特性,在货币发行时预先设定符合政策导向的条件,来实现货币的精准投放、实时传导、前瞻指引以及逆周期调控,初步探索了央行数字货币在数字经济环境下,解决现代货币政策困境的可能性。法定数字货币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姚前: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法定货币地位: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在近日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春季会议上表示,数字人民币的诞生,是在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中央银行有必要主动创新法定货币发行和流通方式,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以优化法定货币支付功能,缓解私人数字支付工具的冲击,提高法定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长期看,数字货币或数字支付工具的出现当然有可能改变现有格局,但那是数字化进程和市场选择后自然演进的结果。姚前强调,在数字世界中,数字身份的真实性问题、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或涉及更大的社会治理命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研究。姚前进一步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问题,还涉及到法律法规、金融稳定、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国际金融等更广泛的领域。当前数字美元、数字欧元、数字日元似已蓄势待发,与之相比数字人民币的竞争力在哪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华夏时报)[2021/6/2 23:03:17]

可通过增加银行存款向央行数字货币转化的摩擦和成本,避免央行数字货币的“狭义银行”影响在零售端,不论央行数字货币基于账户或不基于账户,央行资产负债表均向公众开放;若不计息,在正常情况下,央行数字货币不会引发大规模存款从银行转移到央行,导致“狭义银行”。但有一个担忧是,由于数字化特性,在银行危机时刻,银行存款可能会快速、大规模地向央行数字货币转移。英格兰银行副行长Broadbent最早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对此,本文认为,实质上中央银行对CBDC具有完全的控制权,CBDC对银行存款也不是完美的替代品。例如,银行存款可以透支,而CBDC不行。商业银行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会对CBDC的竞争做出反应。为了防止在计息情况下CBDC对银行存款的替代,至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增加银行存款向CBDC转化的摩擦和成本。一是央行可以参照实物现金管理条例对央行数字货币实施“均一化”管理,以此管控央行数字货币的大额持有,或者这实质上是管控大额取现。二是中央银行对银行存款向CBDC每日转账施加限额,不支付高于规定限额的余额的利息,降低大额CBDC的吸引力。三是商业银行引入大型CBDC提款通知期限;对可能接近现金存储成本的异常大额余额征收费用。四是商业银行提高银行存款吸引力。例如,提高利息或改进服务。无须对央行数字货币持有“狭义银行”恐惧症针对Broadbent担忧的狭义银行影响,Kumhof&Noone发布工作报告提出CBDC的“四项核心设计原则”,包括“CBDC利率自由浮动、不与准备金互换、不与银行存款按需兑换、仅对合格债券发行”,以避免CBDC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并依据CBDC系统内参与者的不同,构建三种不同的系统模型,建立CBDC交易所。本文认为,他们提的核心原则实质上是将CBDC设计成了纪念钞,以避免CBDC对银行存款的冲击,这似乎本末倒置了。为了避免狭义银行化,而将CBDC设计成纪念钞性质的资产,将会使CBDC的经济意义大打折扣。同时,CBDC利率自由浮动,会导致与现金的兑换率浮动,这势必会影响法币的计价功能和支付功能。同一商品有两种价格,一种以现金计价,一种以CBDC计价。那么,货币属性的减弱将会使CBDC变为类似于央行票据或纪念钞的投资资产。若比照于央行票据,市场上已经有国债,再造一个政府信用资产,不仅意义不大,而且可能会造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若比照于纪念钞,则意义更是甚微。CBDC相当于是数字纪念钞,而不是数字现金。此时,CBDC真成了收藏品。现在各方对CBDC似乎有种“狭义银行”恐惧症,孰不知,CBDC是否导致银行存款搬家,只是个中间目标,而非最终目标。对于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考量应是,CBDC的发行和流通是否有利于服务实体,促进经济增长。如果答案是“是的”,那么,适当的银行存款搬家也无不可。比如,根据姚前的研究,余额宝等互联网货币基金的推出,虽然在前期导致银行存款搬家到货币基金,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利率价格发现,使市场利率向均衡水平回归。实践亦表明,作为一种私人部门信用资产,银行存款是否会大规模搬家或大规模取现,最重要的还是商业银行本身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不在于其他资产相对于银行存款的吸引力。若真要防止银行存款搬家,维持金融稳定,从根本上而言,一方面有赖于商业银行自身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有赖于审慎监管、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的保障。

姚前:央行数字货币将惠及没有银行账户的群体实现金融普惠: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春季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论坛“数字货币与未来数字化转型”环节,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表示,央行数字货币研发需要在七个方面重点考量:

一、技术路线。基于账户,还是基于代币?基于账户和基于代币两条技术路线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实质上代币也是一种账户,只不过是新型账户——加密账户。相比传统账户,用户对加密账户的自主掌控能力更强。

二、价值属性。央行直接负债,还是运营机构负债?本质区别在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一栏,记录的是终端用户的央行数字货币还是代理运营机构的准备金。

三、运行架构。双层,还是单层?双层架构正逐渐形成各国的共识。数字人民币也采用双层运营体系。个人以为,双层运营与单层运营也并非二选一的关系。我们可设想,如果央行数字货币直接运行在以太坊、Diem等区块链网络,那么中央银行可借助它们的BaaS服务,直接向用户提供央行数字货币,而无须借助中介机构。单层运营可以使央行数字货币更好地惠及没有银行账户的群体,实现金融普惠。

四、是否计息。数字人民币目前不考虑计息。

五、发行模式。发行,还是兑换?区别在于:前者由中央银行发起,属于主动供给;后者由货币使用者发起,属于按需兑换。央行数字货币的生成是发行还是兑换?取决于它的定位以及货币政策的需要。

六、智能合约。数字货币不能只是对实物货币简单的模拟,若要发挥“数字”的优势,未来的数字货币一定会走向智能货币。当然,前期我们也观察到一些由于智能合约安全漏洞而引发的系统灾难,说明该技术成熟度还有待改进。所以央行数字货币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宜从简单的智能合约起步,逐步扩展其潜力。

七、是监管考量。在数字世界中,数字身份的真实性问题、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或涉及更大的社会治理命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研究。

姚前特别表示,已离开人民银行,所说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也不代表其现所在机构。(新浪财经)[2021/5/31 22:57:43]

证监会姚前: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数字税:12月16日,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表示,虽然平台企业在发展最初阶段,会向用户发放优惠券和消费红包,但更多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作为价值创造来源,用户却未能真正享受平台收益。因此,基于“用户创造价值”理念,作为公众代表,政府有必要像征收自然资源税一样,对平台企业征收数字服务税。(新京报)[2020/12/16 15:22:33]

声音 | 姚前:各国央行数字货币试验是比较秘密的曼哈顿工程 未必符合开源社区的需求: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所长姚前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将Libra与各国央行数字货币进行了对比,他表示,两者虽然均采用加密货币技术,技术路线有相似之处。但在发行方、技术平台、可追溯性、匿名性、与银行账户耦合程度、是否支持资产发行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货币层次看,央行货币是M0层次,银行存款等传统信用货币在M1和M2层次,而Libra则是在更高的货币层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M0与M2的比值约为4%。与数字M0相比,数字M1、M2……Mn更具想象空间。从创新角度看,各国央行数字货币试验基本上是比较秘密的“曼哈顿”工程,这种方式未必符合现代开源开放社区的发展需求。(新京报)[2019/11/14]

声音 | 姚前:基于合理的机制设计 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中性”: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消息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总经理姚前近日发文表示,如何实现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核心命题。理论分析表明,在支付方面,央行数字货币为银行间支付清算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可优化零售端传统法定货币的支付功能;若与其他更广泛的金融基础设施有效融合,央行数字货币还有助于社会节本增效。在货币政策方面,基于合理的机制设计,央行数字货币不仅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中性”,而且可成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在金融稳定方面,可以通过增加银行存款向央行数字货币转化的摩擦和成本,避免 “狭义银行” 影响。[2019/3/4]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15ms0-0:80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