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穆长春公开课:挡不住的Libra阳谋与呼之欲出的DCEP

编者按:本文来自碳链价值,作者:白鱼,Odaily星球日报经授权转载。从央行层面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公开发声可以看到,从今年七八月份以来,发声尤其密集,预示着央行离发行中国的数字货币真的不远了,届时,中国将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发行加密货币的主权国家。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上周在得到上发布了《Libra与数字货币》公开课,详细解读了重点讲解Libra的特点以及影响和中国DC/EP的功能属性和运营体系。他表示:「我做这个课程的时候是2019年的8月,离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我们自己的数字货币也不是很远了。」《Libra与数字货币》课程分为8讲,全部近一个半小时,文稿约两万三千余字,为方便读者快速了解主要内容,笔者对重要观点进行浓缩提炼,同时加上自己的思考点评,但仍有14000字。本想切割为上下篇,但通盘考虑后,发现切割后并不利于读者理解Libra一旦推行成功将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及中国央行推行数字货币的意义。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将穆长春所长的精华观点提炼如下:Libra可以视作一个潜在的世界级的货币变革,但这个变革如果没有处理好,很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隐患。Libra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区块链,它底层用的是中心化的架构,只有就是最终结算那一层它才用一下区块链,而且节点不会很多,因为节点越多速度越慢。Libra很难实现币值稳定。Libra作为稳定币若要推行成功,意味着Libra的创始协会既要扮演Libra的中央银行的角色,同时也会演变成一个私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的影响力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大。Libra的币值稳定和组织盈利是一个悖论。Libra初期在一国范围内作为交易媒介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不过这并不影响其在跨境支付场景的前景。Libra说自己是普惠金融,是为弱势货币国家群众服务的,但对弱势货币国家来讲,如果老百姓大量用本币兑换Libra,会把本币推向贬值,从而加剧只有本币资产的人的贫穷状况,反而没有达到他们所说的普惠金融的目的。在绝大多数国家,货币当局都不可能欢迎Libra。然而,各国的负面态度可能也挡不住Libra。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不依赖于网络,支付时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可以实现离线付款和离线收款。央行数字货币具有无限法偿性。可以拒收微信、支付宝;不能拒绝接受DCEP。央行不能掌控所有的用户数据,替代商业银行做所有的金融业务,从而导致走向计划经济。因此,有了央行数字货币后,仍然采用原来的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体系。DCEP在央行层面不采用区块链技术,商业机构层面不预设路线,但就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进展来看,为了满足零售级别并发量要求,商业机构很可能也无法采用区块链技术。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很少考虑风险,互联网创业思维不适合金融领域。Libra为何如此重要?

「把Libra看作一个潜在的世界级的货币变革,并不过分,但这个变革如果没有处理好,很可能会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作为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所长首先表达了对Libra的高度重视:“如果你已经感受到这种关注和紧张,那么我想说,你的感觉是对的,全世界对Libra的这种紧张,不是杞人忧天,是有它真实理由和背景的。作为一个数字货币或者加密资产的研究者,同时作为一个央行职员,我也认为这个事情非常的重要。”Libra是一项非常有野心的计划,它树起了一杆普惠金融的大旗,还搞了一套治理机制。有几点,尤其值得注意:第一,先不说其他机构,光是Facebook,加上它旗下的WhatsApp,一共有27亿用户。这意味着它的用户基础、它的社会动员能力,都巨大无比。第二,Libra有价值支撑,这意味着它跟以前作为投机工具的加密资产很不一样,它有潜力成为通常意义上的货币。第三,它针对的不仅仅是美国本土,而是全球各个国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Libra是继2008年比特币白皮书发表以来,加密资产或者数字货币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Facebook是采用纯区块链技术路线吗?

「Libra规避了区块链的技术短板,采用的是一种混合架构,即中心化的分布式处理架构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分层混合技术路线。」穆长春经过对区块链技术用于支付的缺陷和央行数研所对Libra社区提供的代码进行试验的结果综合分析表明:Libra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区块链,或者说不是原教旨主义的那种区块链——它底层用的是中心化的架构,只有到最上面,就是最终结算那一层,它才用一下区块链。它是分层的,因为只有分层才能提高处理性能,底下的交易采用的都是中心化处理,因为中心化处理,速度会很快,到了最上层,也就是最终结算那一层,用的才是区块链,而且节点不会很多,因为节点越多速度越慢。穆长春之所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如下几个原因:首先,区块链不适合用来做支付。区块链有四个比较大的缺陷,可拓展性差、对节点存储要求高、安全和隐私性存在问题以及结算最终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提到,Chainalysis掌握了目前80%以上的比特币交易人员的真实身份,它就是靠大数据以及交易所数据,再加上节点数据,挖出了你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另外,结算最终性是指明确每一笔交易完成的时间点,这个点也是不可回退的一个点。如果你没有这么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就会导致在法律上、经济上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一家公司今天宣布破产了,根据一些国家破产法律规定,破产机构被宣布破产之前的零点起发生的交易是无效的,是要回退的。可是用区块链来做支付的话,从法律上来说很难确定究竟在哪个时间点上才算这笔交易最终完成。相关区块链节点投票更新完之前,严格意义上来讲,你就不能确定这个时间点到底在哪。其次,Libra白皮书发布以后,数研所在开发社区下载了Facebook公布的Libra代码,并搭建测试环境,发现了很多问题,基本上是跑不通的。同时,在代码发布的第一天,Libra的开发社区就提交了52个问题,后来明确其中bug有33项。目前来看,Libra还处在很早期的阶段,代码质量也不是很稳定,包括有些技术它也没披露,比如说,它没说最后会不会用高速专用网络,节点怎么治理。目前也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连时间表都没有。最终,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数研所得出一个结论:Libra规避了区块链的技术短板,采用的是一种混合架构。Libra币值能稳定吗?

穆长春: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可实现不同央行数字货币间互联互通:金色财经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今日在2022香港金融科技周上表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充分复用现有基础设施,实现不同央行数字货币系统间及其与传统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互联互通。

穆长春介绍,央行数字货币应用于跨境场景需要考虑各司法管辖区不同监管要求和技术标准异构性。货币桥在业务设计之初就建立了基础设施对接模块,可兼容多种对接模式,包括跨境收付双方均有各自的CBDC系统,或其中一方尚未建成法定数字货币(CBDC)系统等。因此,拥有本国央行数字货币系统不是参与货币桥项目的先决条件。[2022/11/1 12:05:34]

「所谓一篮子货币作为储备资产,并不能实现币值的稳定。它既会受储备资产币种之间汇率的变化影响,也会和任何其他资产一样,受市场对它的信心和预期的影响。」穆长春认为,从目前来看,Libra很难应对币值稳定的挑战。Libra想要实现币值稳定,就必须有央行或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机构,进行干预和监管。第一,「一篮子货币的资产储备”跟“一篮子货币挂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Libra说自己会以一篮子货币的存款作为资产储备,但并没有说自己会和一篮子货币进行挂钩。而我们知道,一篮子货币做储备不等于币值稳定。第二,就算改为挂钩,Libra现在根本没有一个机制来确保一篮子货币的比重不变,要是不能保证一篮子货币相互之间的比重是恒定的,随着Libra与不同法币之间的兑换,它的币值自然而然也在变化当中。Libra协会扮演什么角色?

「Libra作为一种稳定币,要能推行成功的话,意味着Libra的创始协会,既要扮演Libra的中央银行的角色,同时也可能会演变成一个私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且在私营部门里,它会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力还要大。」首先,为了币值稳定,未来如果Libra发行,很大的可能,要由协会来定汇率,也就是说由它的创始成员,来决定Libra和其它法币之间的汇率。如果要保证汇率稳定的话,就需要控制不同货币之间的比重和汇率关系。其次,假如一些弱势货币国家为了兑换Libra就会争相印钞来兑换,这样就会引起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紊乱。因此需要一个超主权的、有公信力的国际组织来治理,比如说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Libra本身可能会产生派生存款和货币乘数。穆长春假设,Libra在支付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的话,有些金融资产就会用Libra来定价,比如石油或者大宗商品、期货。而有金融资产用Libra定价以后,相应的也会有比如说赊销、贸易融资或者消费信贷等行为,就像支付宝的花呗、借呗也会用Libra来定价。这个时候,如果一旦有信贷产品,比如赊销或者消费信贷,来用Libra定价,这就相当于用Libra发放贷款。一旦用Libra发放贷款,之后会产生什么?从货币银行学的角度来说,就会出现派生存款,有了派生存款,就会有货币乘数。也就是说,Libra就不再局限于M0了,它就会扩展到M1或者M2的领域。现在,Facebook自己说要对Libra进行等值储备,但是这个等值储备实际上是对M0这个范畴进行的储备。但如果它进入信贷市场,扩展到了M1和M2的范畴,这部分就是没有储备的,也就意味着它没法满足百分之百的货币兑换保证和币值稳定,就可能发生通货膨胀。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中立机构精确测算和控制货币乘数,来确定等值的储备量。这种职能,也只有央行才能做得到。Libra作为一种稳定币,要能推行成功的话,意味着Libra的创始协会,既要扮演Libra的中央银行的角色,同时也可能会演变成一个私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且在私营部门里,它会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影响力还要大。币值稳定和资产盈利是个悖论

「资产的盈利性和币值的稳定性,这两个目标之间天然是存在冲突的,目前也很难判断它到底会向哪边摆动。」系统运行、创始机构的分红和系统升级成本其实是很高的,对一个清算机构来讲,它一年的运行成本,没有10个亿或者20几个亿的人民币是搞不定的。根据Facebook自己的白皮书说,Libra的资产储备收益并不向用户付息,资产产生的收益来支付,因此,Libra有内在的资产盈利要求,而且对收益率要求不低。但是,光Facebook就有27亿的用户,哪怕只有10%的转化率,也就是说有3亿人左右,能转化成Libra的用户,一个人买10美金,也就有30亿美元了,每个人花一百块钱,那就是300亿,资产储备量是非常庞大的。Facebook专门为Libra设了一个运营机构,叫Calibra,它拿到的牌照叫货币服务牌照,但是美国货币服务牌照是不允许进行资产托管的,这样一来,它必须要把资产托管给其他传统的金融机构,这些其他金融机构就包含了央行,或者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了。如果由央行来托管的话,那利息肯定给得就比较少,不可能满足它拿资产收益来做系统升级、做系统维护,以及分红的需求。所以只能把这个钱托管给一个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来进行运作。这个金融机构在资金运作的过程中,肯定要强调稳定,不能出事,不能出现大幅上涨或者下跌,只能买低风险的、稳定性比较强的资产组合。一般来说,满足要求的,只有主权债券,或者是一些3A级的企业债券。对于很多政府债券来讲,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发行的主权债券,现在收益状态基本上都是负收益。如果Libra的储备资产对盈利性有比较高的要求,那就要采取主动型的资产管理模式,要去找那些收益比较高的资产,但是收益高一定意味着风险高。这跟Libra稳定币的定位又是矛盾的。也就是说,资产的盈利性和币值的稳定性,这两个目标之间天然是存在冲突的,目前也很难判断它到底会向哪边摆动。Libra能否成为强势货币?

穆长春:数字人民币正式推出面临三大挑战:11月3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1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对数字人民币相关问题进行了分享。对于正式推出数字人民币所面对的挑战,穆长春表示:

第一,受理终端的建设。虽然目前的试点项目已经运行得相当顺利,但受理环境的建设仍在进行中。一方面,需要寻求通过多样化的智能和定制化的钱包选择,以及广泛的使用案例来改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需要为所有商户改造和升级受理系统。

第二,健全的安全和风险管理机制。央行数字货币很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因此安全是系统开发的首要任务。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将在数字人民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继续完善其运营系统的安全管理,包括加密算法、金融信息安全、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以确保系统安全稳定。

最后,明确的监管框架。目前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已经将数字人民币的内容加入其中,“人民币包括实物形式和数字形式”。而在更新原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数字人民币还需要设立单独的监管措施和管理办法来完善和补充。(数字法币研究社)[2021/11/4 21:24:00]

「汇率波动带来的成本,以及标价成本,在强势货币国家会更加突出。因为强势货币本来就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法币是稳定的、受欢迎的,本国居民没有必要再用Libra进行交易。所以,像美国或者欧元国家,用Libra做交换媒介的空间相对就会比较狭窄。」作为交易媒介来讲,Libra最大的优势是27亿的用户基础,哪怕转换率是10%,也有将近3亿的用户。另外,从互联网这些年的发展来看,赢者通吃的网络效应会导致天然的垄断。所以Libra作为交易媒介来讲,有天然的优势。但是作为交易媒介,也有很大的劣势。第一,Libra币值不稳定,汇率波动,因为它的储备资产是一篮子货币,不是某种单一法币。第二,存在标价成本,比如说,在单一法币国家,如果你采用了Libra作为交易媒介,那就意味着有两个标价的平行货币体系,同一件商品未来要有两个定价,两个标价牌。想象一下,一个超市所有商品都会有两套价签,一个是法币的价签,一个是Libra的价签。因为有汇率的变化,还意味着超市每天都要更换Libra的价签。这对商家来说成本太高,包括人力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成本。综上,基本可以得出结论,Libra初期在一国范围内作为交易媒介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尤其在强势货币国家,汇率波动带来的成本以及标价成本会更加显著,因为强势货币国家的法币是稳定的、受欢迎的,本国居民没有必要再用Libra进行交易。所以,像美国或者欧元国家,用Libra做交换媒介的空间相对就会比较狭窄。跨境支付是Libra最大卖点,打起普惠金融的旗号

Libra在一国范围内作为交易媒介面临很大问题,不过这并不影响其在跨境支付场景的前景。在目前的国际汇款体系,比如Swift、moneygram、WesternUnion存在手续费贵、时间周期长的问题,体验并不好。再加上外汇管制的因素,比如说咱们中国每个人一年不能超过五万美元,而且还要填外汇的用途,要留学的话,还要提供学校的名字;你要旅行,还要填旅行社和酒店的名字等等。这中间又增加了摩擦。这些都导致了传统的跨境汇款体验不好。Libra称要解决全世界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汇款的便利问题,从而树立起了普惠金融的大旗。Facebook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全球性平台,两个Facebook用户之间,一个可能在美国,一个可能在澳洲。但对于Facebook来讲,就是一个平台,它的社交职能、社交属性和巨大的用户基础会导致产品一上线,起点就很高。Libra为什么要用一篮子货币作为储备资产?为什么不直接用美元作为储备资产?其实它就是为了做跨境支付,它就是要告诉你,任何人都可以用本国货币来兑换。所以跨境支付和跨境汇款就被认为是Libra最大的一个卖点。但是,传统跨境支付的费用高、成本高,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部分就是监管所带来的监管成本。这部分不管你用什么新技术,都是避免不了的。所以在Libra的听证会上,美联储、财政部和美国几个监管机构,还有国会都对它提出反对意见,特别强调的就是怕Libra被用来和恐怖主义融资,这方面的监管所带来的成本,并不会因为你采用了新技术而消失。如果监管成本不可避免,那么Libra如何实现解决全世界人民汇款的便利问题呢?这仍待观察。弱势货币国家的货币替代?

假设跨境的交易取得比较大的突破,形成了网络效应,大家跨境汇款都会用Libra,会不会导致Libra从跨境这个场景拓展到本地场景、本地支付?虽然讲到Libra在强势货币国家空间不大,但是会不会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弱势货币国家有吸引力?因为在弱势货币的国家,老百姓对Libra的信心,很可能要大大强于对本国货币的信心。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是这里边也比较复杂。从货币发展史上来看,一直存在一个现象,叫劣币驱逐良币。比如说,古代的时候,政府发行的铜钱,由于冶炼技术的发展,私人也可以进行铸造,但是私铸的钱往往都会缺斤短两,然后市面上流通越来越多的会是私铸的钱,也就是缺斤短两的钱,因为大家都会想把质量差的先花出去,好的留下来。就像是你现在收到一张假币的话,你天然的冲动就会想到一个小摊上,先把它花出去。所以,如果大家觉得Libra很稳定、本国货币不稳定,比如说津巴布韦现在是扛一麻袋本币,可能只能买一小撮米回来,这样的话,市场上交易流通的会是哪种币?一定是津巴布韦的本币,他们会把本币先花出去,把Libra存起来。也就是说在交易媒介这个功能上,有可能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但在价值贮藏这个功能上,是良币驱逐劣币,也就是在弱势货币的国家,大家都会愿意持有Libra。而且通常来说,弱势货币的国家,往往也是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它们本身也缺乏流动性和安全性比较高的资产,所以Libra可能在一些高通胀的国家、汇率不稳定的国家、有贬值预期的国家,成为当地居民一个安全性资产的选择,从而形成货币替代。也就是老百姓不愿意再持有本国货币,而是愿意持有Libra。就好像现在一些国家,人们更愿意持有美元一样。当然,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悖论,Libra说自己是普惠金融,是为弱势货币国家群众服务的,但对弱势货币国家来讲,如果老百姓大量用本币兑换Libra,会把本币推向贬值。而本国货币的贬值会导致那些本来收入就很低的人更穷,因为他们的资产都是以本币计价的,或者持有的都是本币的资产,比如你一个房子不可能移到国外去卖。这种资产会因为本币的贬值而大幅缩水,所以只会加剧只有本币资产的人的贫穷状况,反而没有达到他们所说的普惠金融的目的。在绝大多数国家,货币当局是不太可能欢迎Libra的

央行穆长春:微信、支付宝和央行数字人民币不存在竞争关系:微信、支付宝和数字人民币到底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两者并非处于同一维度。微信和支付宝是金融基础设施,是钱包,而数字人民币是支付工具,是钱包的内容。电子支付场景下,微信和支付宝这个钱包里装的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数字人民币发行后,大家仍然可以用微信支付宝进行支付,只不过钱包里装的内容增加了央行货币。同时,腾讯、蚂蚁各自的商业银行也属于运营机构,所以和数字人民币并不存在竞争关系。(一财)[2020/10/25]

Libra想要进入弱势货币的国家,一定会遇到这些国家政府不欢迎的问题。除了比较极端的例子,像津巴布韦这种国家,去年就已经宣布欢迎任何一种货币,等于把它自己的货币主权放弃了。但是除了这种极端的情况之外,其他一些弱势货币的国家,比如说像泰国,或者越南,如果真的允许Libra进入,相当于就是把自己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主动权拱手让人,因为你控制不了这种货币,你只能控制本币。所以在绝大多数国家,货币当局是不太可能欢迎Libra的。所以我们也能看到,Libra出来之后,实际上各个国家货币当局和监管机关基本上都是持负面的态度:要么说你必须纳入监管,不监管不行,要么说你肯定会对我产生负面影响,我就不让你进来。当然也有些国家怕被人指摘说阻碍创新,那也顶多说我需要观察观察,但是谁也不会说我欢迎Libra到我这儿来。各国的负面态度可能也挡不住Libra

但不是说监管不欢迎就能挡住Libra。即便政府都说了我不允许你在本国使用,也就只能做到本国所有的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不为Libra提供兑换服务和支付服务。但是依然会有民众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国外买Libra,完全禁住是不太可能的。即使是在中国也很难,尽管中国连Facebook本身都进不来,但是一旦Libra发行了,肯定会有一些人,通过一些辗转的方式去购买Libra。看比特币就知道了,其实我们国家早就不允许比特币在中国运营,交易所也都屏蔽了,也通知所有的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不允许为比特币提供相应的兑换和支付服务,但依然会有一些渠道说“我帮你代购”或者说“我帮你买比特币”,你只要给他们人民币,然后他们就翻墙到国外交易所进行购买。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禁止Libra的话,它肯定就推进不下去了。但只要没有法律禁止,哪怕就算是默许也好,或者进入一个正常的监管轨道也好,然后各国央行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Libra极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强势货币,最终大行其道。甚至完全有可能,它作为支付工具发展得很好的情况下,进一步脱离储备资产,变成一个信用货币。其实现代信用货币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比如说英镑一开始,也是由一家私人银行,也就是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后来才变成了信用货币、变成了国家法币。如果Libra被大家所接受,变成一个通行的支付工具,那么再过一段时间以后,发展成一个世界级的超主权货币,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以上是穆长春的论述。看到这里,相信读者已经感受到央行层面对Libra的担忧,这已经不是小阴谋,而就是Facebook举着普惠金融和科技创新大旗的大阳谋。DC/EP:中国自己的数字货币还有多远?

「我们这个数字货币的项目叫作DCEP,也就是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我做这个课程的时候是2019年的8月,离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我们自己的数字货币也不是很远了。」今年年中,穆长春也曾公开表态,称“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此外,最近媒体紧锣密鼓的报道,也能为我们窥测央行数字货币提供了一些有用信息。8月20日,《中国日报》英文版刊发文章称,官员和专家表示中国正在测试推出中国首款央行数字货币的多种方式,他们预计私人机构将更多地参与创造政府支持的货币。专家们预测,如果一切顺利,中国政府支持的数字货币可能会比Libra的官方发布时间更早。8月28日,据《福布斯》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将在未来数月推出由国家支持的加密货币,并向七大机构同时发行,七大机构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阿里腾讯以及中国银联。消息还指出,加密货币背后的技术早在去年已准备就绪,并且该加密货币或将于今年双十一发布。9月5日,据CoinDesk报道,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实验室的一个专门团队目前正在闭门环境下开发数字货币系统,央行数字货币的“闭环测试”已经开始,模拟测试涉及一些商业和非政府机构的支付方案。从央行层面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公开发声可以看到,从今年七八月份以来,发声尤其密集,预示着央行离发行中国的数字货币真的不远了,届时,中国将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发行加密货币的主权国家。央行数字货币的神秘面纱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回应:纸钞能买的东西数字人民币也能购买:10月25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2020外滩金融峰会上回应,纸钞能买的东西数字人民币也能购买。此前有谣言称深圳二手房的交易说有的交易人被迫接受数字人民币还不让兑换黄金,也不让兑换外币。 穆长春表示首先在深圳的试点,是在罗湖区发数字人民币红包促进消费,并没有试点二手房的交易场景。第二,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和纸钞和硬币是等价的,纸钞和硬币能买的东西,数字人民币都能卖,纸钞能兑换的东西能兑换到外汇,那么数字人民币当然也能够兑换,所以大家不要担心。(财联社)[2020/10/25]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只要你我手机上都有DCEP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也就是说,你在支付的时候,是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账户的。不像我们现在用微信也好、支付宝也好,都要绑定一张银行卡,但DCEP不需要。」穆长春重点讲解了央行DCEP的定位属性以及央行推出DCEP的原因,并对市场关切的热点问题给予了详细解答,比如与微信支付宝的区别,对两家的影响等。在功能和属性上,DCEP跟纸钞完全一样,只不过它的形态是数字化的,对它的定义翻译过来就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账户就能够实现价值转移”。事实上,像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资产,DCEP最根本的一个优势,就是摆脱了传统的银行账户体系的控制,因为它只是一个加密字符串。从这一点上来说,DCEP也具有同样的优势。但是,央行DCEP和比特币等私人加密资产最大的不同在于,央行的数字货币属于法币,具有无限法偿性,就是说你不能拒绝接受DCEP。我们看到现在私营的支付机构或平台,会设置各种支付壁垒,用微信的地方不能用支付宝,用支付宝的地方不能用微信,但对央行数字货币来说,只要你能使用电子支付的地方,就必须接受央行的数字货币。DCEP与支付宝、微信支付有何区别?

「理论上讲,商业银行都可能会破产,所以这些年人民银行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假设微信破产了,微信钱包里的钱,它没有存款保险,你就只能参加它的破产清算,比如你之前有100块钱,现在只能还你1毛钱,你也只能接受,它是不受央行最后贷款人的保护的。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你不能完全排除。」首先,从法权上,DCEP的效力和安全性是最好的。DCEP属于M0,是央行负债,具有法偿性。但是你用支付宝或微信做电子支付的时候,用的是支付宝的电子钱包、微信的电子钱包。它们不是用央行货币进行结算的,而是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进行结算的。当然,在备付金集中存管以后,情况有所变化。也就是说,微信和支付宝在法律地位、安全性上,没有达到和纸钞同样的水平。其次,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仍需要使用央行数字货币或者纸钞,央行DCEP可以做到「双离线支付」。比如大的地震,通信都断了,电子支付当然也就不行了。那个时候,只剩下两种可能性,一个是纸钞,一个就是央行的数字货币。它不需要网络就能支付,我们叫做「双离线支付」,是指收支双方都离线,也能进行支付。只要你手机有电,哪怕整个网络都断了也可以实现支付。我们也可以说一些不那么极端的、你能感知到的情况,比如说你到地下的超市去买东西,没有手机信号,微信、支付宝都用不了。又或者,在飞机上,也没有信号,如果你坐的是廉价航空公司的航班,吃饭就需要花钱,这种场景下,原来你只能用信用卡支付,以后也可以用央行的数字货币支付。但这一点,像Libra这样的数字货币是做不到的。当然,可能也有人会问,DCEP会对支付宝、微信的地位产生影响吗?穆长春的回答是:并不会。因为目前支付宝、微信也是使用人民币支付,其实也就是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进行支付。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只是换成了数字人民币,也就是用央行的存款货币,虽然支付工具变了,功能也增加了,但渠道和场景都没有变化。以下是笔者根据公开信息制作的纸钞、DECP、支付宝和微信四种支付工具之间的功能特点比较表。读者可以通过下表看看,这四种支付工具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

表2支付工具功能特点对比根据之前央行信息,央行DCEP是不向持币用户支付利息的。结合穆长春后文所讲DCEP使用过程来看,公众只需要下载一个APP,就可以把银行账户的余额兑换成DCEP,或者去线下网点兑换DCEP,然后就可以使用DCEP进行日常支付。法币兑换DCEP以及DCEP兑换法币是否收取手续费,目前仍不得而知。假设没有手续费,考虑到无论支付宝余额提现还是微信零钱取现均存在千分之一的手续费,加上DCEP具有的法偿性、匿名性和双离线支付功能,那么公众会选择什么工具进行支付呢?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虽然穆所长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不会丢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产生什么影响,但仔细想想,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此外,阿里和腾讯可能在首批允许运营DCEP资产的机构名单中。对于央行数字货币他们会做出何种应对,笔者认为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变量。为什么在电子支付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央行还要做数字法币?

声音 | 央行穆长春:中国版央行数字货币为目前的电子支付系统提供更多冗余性:据财新网消息,11月12日,在第四届新加坡金融科技节“定义数字货币的未来”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副司长、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中国版的央行数字货币既不是瞄准跨境支付,也不像“摩根币”一样用于批发资金服务,而是为中国目前已经非常先进的电子支付系统提供更多冗余性。

穆长春指出,目前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已经占据了国内移动支付市场96%的份额,现在中国民众出门已经不带钱包,但是支付是国家的基础设施,监管者必须为任何可能发生的不好情况做准备。此外,中国的支付体系还有市场分割与摩擦,穆长春表示,希望通过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建立更加流畅和普适的支付方式,此外,也可以覆盖偏远地区,促进金融普惠。[2019/11/12]

首先,为了保护自己的货币主权和法币地位,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其次,现在的纸钞、硬币的发行,印制、回笼、贮藏各个环节成本都非常高,还要投入一些成本做防伪技术,流通体系的层级也比较多,携带又不方便,现在谁也不愿意带现金了。再次,除了犯罪分子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者你也可能有些消费不想让其他人知道,特意用现金之外,现在大部分人需要用现金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了。当然只要你不犯罪,你想进行一些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消费,这种隐私我们还是要保护的。这也就是说,公众其实是有匿名支付的需求的,但现在的支付工具,比如说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支付都是跟传统银行账户体系紧紧绑定的,它满足不了匿名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完全取代现钞的支付,也就是纸钞支付。所以,央行数字货币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它既能保持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的价值特征,又能满足便携和匿名的要求。央行数字货币如何反?

央行进行反、反逃税、反恐怖融资这些工作,都可以用前面提到过的大数据的方式。也就是说,虽然普通的交易是匿名的,但是如果我们用大数据识别出一些行为特征的时候,还是可以锁定这个人真实身份的。举个例子来讲,涉及到很多的交易,都是有行为特征的,比如说大量的行为都发生在夜间12点以后,而且所有的交易都没有零头,都是十的整数倍。一般来说,开头是用小额,越来越大,突然断崖没了,也就是没有交易了,那说明是输光了,这就符合一般的特征。电信也是如此,如果出现大量分散的钱集中到一个账户里面,突然又迅速地分散开,消失在很多个账户里面,这就符合明显的电诈的特征。那我们把这些交易特征分析出来之后,再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身份比对,就能把后面那个人找出来。所以说,出于反的考虑,央行对数字钱包也是有分级和限额安排的。比如说你就用一个手机号码注册一个钱包,那你这个钱包当然可以用,但是级别一定是最低的,只能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但如果你要能上传一下身份证,或者再上传一个银行卡,就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数字钱包,如果你还能到柜台去面签一下,那可能就没有限额了。什么叫双层运营体系?

简单来说,就是上面一层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下面一层是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对老百姓。你可以这么理解DCEP的投放过程:跟纸钞投放一样。纸钞是怎么投放的呢?人民银行印出来以后,商业银行给人民银行缴纳货币发行基金,然后把纸钞运走,运到网点,然后老百姓去网点兑换现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数字货币的兑换依然会保持这种结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开户,按照百分之百全额缴纳准备金,个人和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开立数字钱包。而且DCEP是M0替代,也就是纸钞的替代,不是M1和M2,这样也就意味着公众所持有的央行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进行信用担保,具有法偿性。那么对于用户来说,你其实也不需要跑到商业银行去,只要下载一个App,注册一下,这个钱包就可以使用了,比如接收别人的付款,再比如你要兑换数字货币,那么只要用你的银行卡进行兑换就行了。当然,跟取现金一样,央行也会按照现行的现金管理规定,设置一定的摩擦。比如如果一旦有金融危机了,或者说某个银行有兑付问题了,可能所有人都去挤提,排队把存款从银行里面取出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银行可能会设置一些门槛,比如你兑换现钞,小额的直接取没问题,但你要是取大额的,比如50万,那你就需要提前预约,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安排。这里穆长春讲解的其实已经很具体了,透露了很多细节。不过仍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等待时间给出答案,比如第二层机构在处理DCEP兑换银行账户余额或是纸钞是否需要手续费;商业银行或是机构需要在APP上或者线下网点处理兑换DCEP的业务,那么是否意味着像现在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手机银行APP一样,各家机构会有投放和处理DCEP交易的APP;这些APP会记录哪些信息,信息归谁掌控等等。为什么要采用双层的运营体系来进行DCEP的研发和兑换?

我们采用双层运营体系,本身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调动商业银行和商业机构的积极性。人民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人口众多,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人口基数,差别都比较大,所以在设计、发行和流通的整个环节,央行需要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采取单层投放、单层运营,相当于人民银行一个机构就要去面对全中国所有的消费者,环境复杂,考验非常严峻。另一方面,虽然央行也建立了很多自己的系统,比如现有的大额支付系统、零售支付系统、超级网银、银联、网联等,都是在央行的主导下进行开发运营的,央行也积累了相关经验。但是这些系统面对的用户原来都是银行机构、金融机构,没有直接面对过老百姓。如果人民银行要搞这么大一个直面老百姓的系统,既要满足用户的体验,还要实现系统的高效,人民银行自己的预算、资源、人才,都会面临客观的约束。而商业银行和其他一些商业机构,在IT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体系上,都已经比较成熟了,在金融科技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人才储备也比较充分,完全没有必要抛开现有的商业银行IT基础设施,再去另起炉灶、重复建设。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央行要选择双层的运营体系。避免金融脱媒

双层运营体系还有一个考虑是可以避免金融脱媒。什么是金融脱媒?如果我们采用的是单层运营的话,人民银行直接对老百姓发行数字货币,那意味着人民银行会成为商业银行的竞争者。因为老百姓兑换数字货币,就会把商业银行的存款转移到人民银行来,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就会升高,实体经济就会因此而受到损害。而且,人民银行直接对老百姓发行货币,老百姓的所有信息在人民银行都有存储,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民银行知道每个人、每个企业的信用状况,也知道你每个月挣多少钱、花多少钱,你资金来源是什么样的,这些数据人民银行全有。也就是说,人民银行可以替代商业银行做所有的金融业务。如果你年纪比较大的话,可能就会记得1984年以前,中国就只有人民银行一家银行,金融脱媒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那如果采用单层运营的话,意味着我们是不是可以不需要商业银行了?不需要金融中介了?人民银行直接放贷,把所有的金融业务全做了,直接省去中间的摩擦,这个效率会不会更高呢?你会发现,这像什么?像计划经济。有人说,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丰富到可以搞计划经济了,这一点是非常不同意的。计划经济做到极致,所有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都坐下来,把世界上所有信息搜集来,这种情况下你资源配置能做到的最好情况,也不过就是和用市场做资源配置的水平一样而已。万一这里边有什么信息没有搜集齐,或者是数学模型不对,算错了,或者数学模型给了你一个结果,但是你决策作错了,都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败。我们反对计划经济,并不是说我们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而是经过一定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也是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南斯拉夫当年就做过这样的尝试,得到的教训是很惨痛的。所以,并不是说信息多了、数据多了,就能搞计划经济。因为计划经济没有竞争,没有激励机制,一旦出问题,就会是大问题。我们采用双层运营体系,本身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调动商业银行和商业机构的积极性。DCEP采用什么技术路线?

「DCEP本质是现钞的替代,虽然在央行这一层,我们并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但我们把区块链的内核拿了出来,也就是说,它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脱离账户也可以进行价值转移,能够满足可控匿名的支付需求。」这句话说明,DCEP双层运营体系中,在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这一层面,没有采用区块链技术。前面我们说了,Libra是个混合架构,虽然DCEP也是个混合架构,但是我们的混合架构就是不预设技术路线。央行这个层面属于技术中性的,也就是说,央行不会干预商业机构的技术路线选择,商业机构对老百姓兑换数字货币的时候,用什么技术来兑换?是用区块链,还是用传统账户体系?是用电子支付工具,还是用移动支付工具?无论采取哪种技术路线,央行这个层面,都能适应。只要商业机构能够达到我们对并发量的要求,和我们对于客户体验的要求,以及对于技术规范的要求,无论采取哪种技术路线都可以。这段话告诉我们,在商业机构面对用户这一层面,也就是用户兑换DCEP以及使用DCEP进行交易这些业务的操作平台,央行是不预设技术路线的,放开交给市场机构自行选择。央行的要求是满足零售级别的并发量,以及体验和技术规范。前文对Libra技术路线的分析得出,Libra底层交易采用中心化处理,最终结算层采用区块链。为了交易速度,结算层节点数目也不能过多,因为节点越多速度越慢。即便如此,仍难以实现1000笔/秒的交易速度,除非在极端的情况下把节点集中在一个机房里面,才可以实现1000笔/秒。而纯粹的区块链技术根本支持不了零售级别的应用。即使以后它能达到1000笔每秒,那也只能用于国际汇兑或者是跨境汇款,因为只有在跨境汇款场景下才对速度没有太高要求。Libra的初步实践说明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最终结算层即使在极端理想条件也只能做到满足跨境汇款的并发要求,而我国DCEP要求商业机构实现零售级别的并发性能要求。那么,商业机构对老百姓兑换数字货币的时候,用什么技术来兑换呢?是用区块链,还是用传统账户体系?是用电子支付工具,还是用移动支付工具?笔者综合上述分析认为,央行层面不采用区块链技术,商业机构层面不预设路线,但就目前的区块链技术进展来看,为了满足零售级别并发量要求,商业机构很可能也无法采用区块链技术。互联网创业思维不适合金融领域

穆长春讲道:「我被问到过一个问题:比如像Facebook这么大的公司,是不是也有能力和意愿去承担社会责任、关注金融的安全和稳定性呢?」“我的理解是,在金融这个领域,互联网创业者,哪怕是像Facebook这样大的互联网公司,也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首先,金融行业外部性特别强。在金融领域,你是用别人的钱来做这件事,用公众的钱加了杠杆来做这件事,如果出险的话,就不是这几个人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问题了。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一个传统上做金融的人,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上任何一个新业务之前,首先都会问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风险。他首先不会问这能不能赚钱。所以你看所有的银行上新业务,上新项目,都比较慢。可是这跟做互联网创新提倡的精益创业、小步快跑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金融也这么去试,社会成本就会很大。当然如果你的产品闯出来、成功了还好,但是很多东西都失败了。一个例子,就是P2P,在中国现在可以说是完全变成了这两年最大的一个金融风险,一直在治理。它给老百姓带来的损失,有的就是家破人亡。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很少考虑风险。要知道,对整个的互联网金融来说,还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一个金融周期是长于经济周期的。在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的测试之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会有很大的风险。比如像咱们现在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都说,你看我能实现“310”,也就是三分钟放款、一分钟到账、零个人审核,而且坏账率还非常低,零点几。但是你要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在一个流动性充足的环境下做的,它没有经过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的测试,一旦在流动性不好的情况下,就可能会出现大面积无法还款的情况,导致一个产品的失败,甚至把整个体系都拖垮。说回Libra。Libra的双层运营体系,也就是Libra协会授权别的机构去做,类似授权经销商去做,而这些经销商很可能也会扮演做市商的角色。做市商是什么意思呢?一方面,Libra买卖的时候中间会有价格波动,做市商可以通过买卖的价差来套利;但是当流动性不好的时候,理论上来说,做市商要平滑流动性。但是,如果在真正流动性吃紧的情况下,按照市场的历史经验来讲,做市商一定会跑,他不会去管你。依靠这种第三方机构来做市场的安排,其实风险是很大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纳入监管框架,进入正常的监管轨道,对Libra非常必要。我们也需要做好Libra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成为一个重要角色的准备。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地球链

[0:15ms0-0:958ms